马道沁:74岁退休教师4年修出上山路

2013-07-08 16:51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在章丘市南部山区胡山脚下的文祖镇马家峪村,有一位义务修路的老人,用4年多的时间,自己义务修路数千米,方便上山的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好人。这位老人就是章丘市文祖镇马家峪村的退休教师马道沁。

  

  

  

  修路间隙,马道沁在自己搭的窝棚里休息

  大众网记者 赫洋

  

  在章丘市南部山区胡山脚下的文祖镇马家峪村,有一位义务修路的老人,用4年多的时间,自己义务修路数千米,方便上山的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好人。这位老人就是章丘市文祖镇马家峪村的退休教师马道沁。

  退休教师萌生修路念头 4年时间独自修筑上山路

  马道沁今年74岁,退休前是名小学数学老师。从小生长在胡山脚下马家峪村的他,退休后萌生了修复从阳面登胡山道路、方便村民和外地人登胡山的想法。胡山在历史上曾因风景秀丽、远离尘世,备受佛道教修行之人喜欢,山顶道观一度香火兴盛,深藏在山顶丛林中的西山门、龟驼碑、老君祠等残存遗迹。马道沁修路前,干得第一件事便是在村民的协助下将撰有胡山历史的两块石碑抬下来,安放到村委院里保护起来。

  从2002年春天开始,退休在家的他开始了规划上山的道路,制定整修方案。他在家门口的西墙上书写上“游胡山由此向北”几个用红漆写的大字,方便了外地游客游览胡山。这一年年,马道沁打定主意从胡山阳面开始修路,经过多年筹划,2008年农历九月初九老人节,马道沁特意选择这一天扛着镐头上了山。

  修路一开始进展很顺利,山脚多泥土,马道沁用铁锨把泥土翻平,铲掉杂草、荆棘,再捡走较大的碎石,路面就平整出来。才一个多星期的工夫,一条蜿蜒延伸的土路便出现在村后。当他抱着小小的成就感继续进发的时候,一场大雨浇灭了他刚攒起来的那点喜悦,小路因雨水冲刷和牛羊踩踏,竟然找不到修葺过的影子,只得全部重来。为方便游人上山,从山下道路开始用红白油漆画出指示箭头,直至最后一个岔口。在每个岔口,他都用石头垒成大小不一的烽火台形状的石堆,漆成白色,作为路标,用以提醒路人。胡山山陡路险,山洪流急,他修的路曾被多次冲垮,但他从不气馁,找出原因,继续修路。

  而再往上,山坡开始变陡,坡度达到60度以上,道路必须垫出台阶才能上去。没有资金请工程队,也没有钱添置机械设备,马道沁想到了就地取材、凿石铺路的办法。他请来两位老伙计,你一锤我一锤地花了十天时间,将横亘在前进之路上的山石凿成了一块块石板。石匠出身的老伙计们被他义务修路的精神感动,都不想收他用退休金支付的工钱。马道沁不肯,石匠们不得不象征性收取一定的费用。为把这些石板变成台阶,马道沁对其中一些大点的石头,垫上两根圆木,往下一推,慢慢滑到台阶附近,再搬过去铺上。不平的地方,就再砸点碎石子垫结实。最大的石头超过千斤,瘦弱的老人实在无法搬运太远,就用钢钎和铁棍撬起边,一寸一寸地挪,放置到两米之外的地方。就这样,马道沁采取“蚂蚁搬家”战术,在这条长约七八华里的山路上,因地造势,就地取材,先后修了土路、石阶路,在地势险峻的路段修成了89个台阶300多米的石阶路,直达山顶。

  为修路搭窝棚住在山里 路修好后依旧天天上山维护

  四年的时间里,他吃过早饭只身上山,不分春秋冬夏。冬季寒冷刺骨,夏季烈日炎炎,盛夏暴雨天气是常有的事情。雨季来临,他满身淋得湿漉漉的。自打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把他淋得措手不及之后,在半山腰,马道沁就在山腰森林处用树枝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窝棚,上面盖着柴草和塑料布,用于避雨休息。他给窝棚起了名字,“乐在其中”几个大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下雨时,眼前漫山水雾白茫茫一片,他便藏身在这处山林间的小窝棚里悠然观山听雨。

  马道沁修路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他一直穿行在这些闲言碎语之间埋头修路,无论别人如何议论,他却依然自顾自的继续修路。最初,老伴、子女、村民们不理解?马道沁非但没有停步,反而更坚定了信念,腾出更大精力去修路。

  修路满一年时,他在所修的路段水泥砌的台阶上刻下“090909”,留下了2009年9月9日修路的痕迹。第二年,第三年,陆续有了“101010”和“111111”。这些数字很不显眼,像马道沁一样低调,但在马道沁心里有着非凡的意义。很多人问他图啥?他说,看到有人从他修的路上走过,就会感到满足。这条路,浸透了这位老人汗水和心血。

  登山道路修好后,马道沁老人还是每天扛着镢镐上山,维修道路,养护道路,方便他人。每一天扛着镢头上山,成为他快乐的事情,成为他心中的乐趣。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