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挑战极限书写人生

2014-01-20 16:33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朱彦夫,男,汉族,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7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7年至1982年任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1933年7月,朱彦夫同志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47年沂源解放后,年仅14岁的朱彦夫,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毅然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负伤10多处仍冲锋在前,舍生忘死,3次荣立战功。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度严寒,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弹尽粮绝仍然坚持与敌人激战3天3夜,全连伤亡殆尽,仅剩下他身负重伤,昏倒在阵地上。昏迷中,他口渴如焚,竟将自己被打出挂在脸上的左眼球吞进肚里。战斗结束被送进医院后,朱彦夫先后做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两腿从膝盖下截去,两首从手腕以上锯掉,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下降到0.3,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身残志坚,带领乡亲建设家园。1、回家乡,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1952年,朱彦夫同志伤势稳定后,被转入山东省荣军休养院特护疗养休息。铁血男儿变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看的特残人,处处要人照顾,朱彦夫痛苦至极,几次想到自杀,不给组织添麻烦。后经荣军休养院政委的教育帮助,朱彦夫决定要好好地活下来,自己虽然成了特残人,但依然是一名战士,不能给国家效力了,也不能给组织添负担。他毅然回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开始了艰难的自理训练。为了避免别人的干扰,他时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跨越的奇迹,一个四肢严重残疾的人再次站了起来,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2、办夜校,自任教员教乡亲们识字。朱彦夫回到村里,看到许多村民们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他拿出自己的残废金,办起了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起初是妻子背他去,后来他坚持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脸被石头划破,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深夜家人才找到了他。3、当头雁,带乡亲们改善治水。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他高度残疾,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找到公社党委书记表态:不干出样子来绝不罢休!张家泉村地处偏远的山区,村里干旱缺水,不仅浇地缺水,村民的生活用水也十分困难。朱彦夫带领行亲们翻山越岭,找水打井,1960年,张家泉村先后打了9口水井,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家泉村又先后打了三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村无水浇田的历史。张家泉村山地贫瘠,缺少平地,粮食一直不够吃。朱彦夫带领群众平整荒坡,造出了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他带领村林业队在荒山坡上种植苹果和花椒,让乡亲们有了零花钱,直到今天,张家泉村的苹果园和花椒园仍为村民们带来客观的收入。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和照顾下,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1982年,朱彦夫患心脏病,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同意,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全家迁往沂源县城居住。身在县城的朱彦夫,心里仍牵挂着山村的群众,经常拿出自己的残疾金接济乡亲们,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一看,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三、残肢抱笔,挑战极限书写人生。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萌生了把战场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身残志坚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教育后人的想法。没上过学的朱彦夫,本身并不识很多字,凭着坚强的毅力,他练出了“无指翻书”的硬功,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交替使用,每天写百八十个字,历时7年,七易其稿,终于写完了一部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写春秋”。之后,他又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目前年已八旬的朱彦夫同志,又先后患有脑中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生命脆弱,但仍牵挂着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和发展。

  朱彦夫的人生是艰难的人生、英雄的人生、光辉的人生,他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催人奋进的“极限人生”。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