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长安》:最底层的良知

2014-08-18 17:21:00来源:大众网 作者:司马平邦
分享到:

新中国以前,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员流动是穷人,饿得没法活了,大批大批流民跨省逃荒的事常常有,之前,山东拍过一部《闯关东》,山西拍过一部《走西口》,一个“闯”字、一个“走”字多少带了那么点儿中国民间文化的乐观和浪漫。电视剧《天下粮仓》里有年轻的乾隆看到一幅《千里饿殍图》后大骇失色的一幕,至于那上面的画到底是什么,谁也没真看到,而这次《叶落长安》算是给出了答案,剧集一上来就是长达1集时间的郝玉兰全家从云南到西安的漫长逃荒之旅,哀民生之多艰。

  新中国以前,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员流动是穷人,饿得没法活了,大批大批流民跨省逃荒的事常常有,之前,山东拍过一部《闯关东》,山西拍过一部《走西口》,一个“闯”字、一个“走”字多少带了那么点儿中国民间文化的乐观和浪漫。

  电视剧《天下粮仓》里有年轻的乾隆看到一幅《千里饿殍图》后大骇失色的一幕,至于那上面的画到底是什么,谁也没真看到,而这次《叶落长安》算是给出了答案,剧集一上来就是长达1集时间的郝玉兰全家从云南到西安的漫长逃荒之旅,哀民生之多艰。

  西安老城东门地区,当年流落这里的都是地道的河南穷人,本剧的主人公其实也是中国人里最为底层的老百姓,没家园、没财产、没有文化认同,有的,只是一家几口人丁,于是卖儿卖女就成了当年这群人能在家乡之外落地生根的第一档“营生”。

  少年郝玉兰(陈小艺饰)被曾经是饭店大厨的父亲郝仁义(沙景昌饰)以50个大洋卖给小业主白老四(倪大红饰)当老婆,郝仁义一家靠这些钱从贫民窟搬进了新买的小院,郝玉兰却不得不与一个陌生的男人过起了日子。

  白老四花钱买老婆,又暴力征服了誓死不从的玉兰,这个足够恶棍标准的小业主也有艰苦打拚的另一面,剧中的他没有被挂上太多的阶级标签,相反,本剧的剧情其实是在描述如此被硬性捏合一起的这对夫妻后来是如何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不过,白老四仍然只是一个装饰性人物,所以,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并不见得一定要负载多大的意义,而郝玉兰则相反,《叶落长安》在她的一生故事里施放了完整的思想内容,而非只是描述一个女人的一生。

  她苦出身,可以说是极苦出身,却有着更接地气的乐观精神和生存能力,你可以说她是随遇而安,也可以说她是苦中作乐,但从童年到老年,这个女人在与种种时艰中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惊人的,16岁的她被白老四强暴,那种逆来顺受,当时年代、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贫家女孩,她本能的反抗已经将其个性映照得格外灿烂――她们只能在注定的悲剧中表现挣扎力,但最终她们还是要安于悲剧在自己身上必然发生,且只能以最小的人生悲情作为一生幸福的指标。

  1949年解放后,郝玉兰曾有过和白老四离婚的机会,但她最终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使白老四作为中国封建礼教的一个恶胎,始终没有摆脱原罪,但这仅仅是他个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看到,随着郝玉兰年龄增长,她对这种注定悲剧命运的妥协与保护却愈发强烈。

  从这个意义上说,郝玉兰更像是鲁迅笔下祥林嫂的镜子另一面――祥林嫂在旧礼教的迫害下死去,郝玉兰却在礼教的迫害下活下来。

  剧集没有一味对所谓劳动人民大唱赞歌,郝玉兰的老妈就是一个可以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穷女人,她抱怨、自私、偏心,所有女人们可能有的毛病她都有,且,她还是出卖女儿的第一元凶;与白家一起逃荒来到西安的吕盛全家祖传都是贼出身,世传顺手牵羊的绝活;他们在剧中的出现,拉近了剧集与复杂现实的距离,让这个并无大批判立意的故事里处处流露着小批判。

  个性坚强的郝玉兰的另一个爱好是爱给毛主席写信――剧集这样的安排我想是有历史出处的,小时候我也常常会听说身边或不远处的某某人又给毛主席写信了,虽然那些信发出后也是石沉大海,但每一封平民给领袖的信都可以成为人们平淡生活里的谈资,而郝玉兰最大的不凡是她给毛主席的第一封信,居还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这封信不但成了她的传家宝,还成了她的护身符、门神贴。

  郝玉兰的命运,代表了她背后一大批中国底层百姓的命运,这个贯穿几十年的故事里同样有一种苦中作乐、逆来顺受却又勇敢追求生存和生活的底层价值观,这也是它最为打动人心之处。剧集没有刻意增加故事链上每个小细节的故事性,也不强调表现上的节奏感,不过它们个个都很耐看,我想,主导它们耐看的原因主要在于它的这个底层社会良知的核是相当坚硬的,剧集无意升华或者装饰这种永远属于底层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而意在用准确、精致的细节堆积完成对这种中国底层社会良知的致敬和怀念。

  所以,当它感动你的时候,你可能还丝毫不察。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