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邵逸夫成功的核心是与时俱进
【导读】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今天早上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和讯财经中国会秘书长李犁认为,邵逸夫成功的核心是与时俱进,这可以从他的个人传记里得出这个结论。
邵逸夫(资料图片)
【导读】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今天早上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央广网财经北京1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天(7日)一定是香港TVB、以及所有热爱华人电影的人们,最为悲痛的日子。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今天早上在香港家中安详逝世。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上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也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香港本地的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他还获得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在1971年开设了第一期无线艺员训练班,之后,这个训练班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像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以及现在已晋升为国际级的大导演杜琪峰等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大家回想自己的大学,是不是有一个“逸夫楼”?邵逸夫除了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之外,还是著名的慈善家,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全国,各地的多家高等院校都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邵逸夫,一个时代的传奇。有评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可以这样说:邵逸夫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乃至华人文化品牌。逸夫品牌,后世景仰。
谈邵逸夫品牌,不能不回顾他起家的历史。邵逸夫主掌邵氏公司的早期,与陆运涛所主掌的国懋公司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虽然邵氏略占上风但整体上各有千秋,不过后来因为陆运涛的遇难而国懋的一蹶不振,六十年代后期的邵氏公司可以说是一支独秀,直到七十年代初邹文怀带着何冠昌、梁风等出走邵氏而建立嘉禾公司之后,一支独秀的局面逐渐的发展为双雄的对峙,而八十年代初,是加上新艺城的三足鼎立局面,而邵氏基本上结束制片工作后,香港影业也基本上是一种独立制片的方式了。邵逸夫在电影界驰骋几十年,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和讯财经中国会秘书长李犁认为,邵逸夫成功的核心是与时俱进,这可以从他的个人传记里得出这个结论。当时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卫视这种无线方式时,邵逸夫倾其所有买设备,进入卫视这个领域。当时有破产的危险,为什么敢赌?说明邵逸夫有远见,有决心,还有行动的能力。总体来说,今天香港成功者的一个核心是,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本质。
事实证明,正如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50年代进军香港一样,转战电视圈是一个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决定。在邵氏电影因为过于媚俗为日益多元化的观众诟病的时候,TVB电视剧的家族情仇、豪门恩怨,香港小姐的银幕风光、幕后传闻,却总是能激起全城热话。邵逸夫到底有着怎样的经营秘诀?
李犁表示,一个方面可能是邵逸夫对华人文化或者华人电影的执着。在当时的香港,主流文化还是英美文化,邵逸夫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对香港、内地跟台湾、澳门等一些周边华人社区所在文化事业长远前途的看法,其实还包括海外的华人,这些海外华人也盼望有比较好的华人文化电影电视等娱乐文化作品。邵逸夫正是看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华人自己的东西。实际上越是本地的,或者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可能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定律,其实这也是经营的秘诀。所以邵逸夫在细分市场里站住脚以后,他基本的经营策略就算成功了。
不可否认的是,新世纪以来,TVB的拳头产品剧集制作水平疲软,原本稳扎稳打的人事班底纪律不再,外部环境变化下免费电视领域山头各立,收视与口碑的急速下落一再说明“花无百日红”,即便是TVB。所以在2011年1月26日,后继无人的邵逸夫夫妇全数退股,TVB从此不姓邵。一年后的邵逸夫退休,为这幕收山巨作再划句号。传奇的经营模式在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李犁说,在家族企业的创始阶段,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由于当时公司还只是潜在明星的阶段,真正跟你一条心或者说敢跟你的还是自己家里的人;当发展到公众公司以后,这个公司就不仅仅是家族的,所以邵逸夫决定把整个股权转让。转让出去是对的,因为事实上公共公司形成以后,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家族没法解决的,比如说市场的份额,比如说市场整体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对公众投资人负责,就要多想想公众在想什么,而不是个人在想什么。在公司治理方面做出调整是非常正确的,让公众的声音在自己家族的公司里占到更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中国民族企业未来也会走一条类似的道路。不过李犁指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才30年,应该说还在初始阶段,不能盲目批判一股独大,特别不能够盲目让所谓的家族退出,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