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辞世,来看看他的影业与慈善帝国

2014年01月07日 14:41作者:来源:虎嗅网

7日早晨消息,香港电影大亨邵逸夫凌晨辞世,享年107岁。《白金龙》的巨大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1957年,邵逸夫只身从新加坡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7日早晨消息,香港电影大亨邵逸夫凌晨辞世,享年107岁。来看看这位对香港电影、华人慈善业乃至政经圈都起了重大影响的人物生平。

  六叔生平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六,故后人常称其为“六叔”、“六老板”。他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

  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退休。接任者梁乃鹏2012年1月1日出任董事局行政主席。

  TVB在2011年的公告中表示,在邵逸夫的领导下,尤其在其执掌TVB的三十年间,公司不断取得成功,日益壮大。为了表彰邵逸夫44年来对公司的重大贡献,授予邵逸夫荣誉主席头衔。

  邵式慈善:遍布内地的逸夫楼

  邵逸夫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在国内的口碑也大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二十多年来,邵逸夫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

  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将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婶”方逸华的持股量则为0.26%。

  邵氏电影:称霸香港电影三十年

  邵家兄弟几乎都进入娱乐圈,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开始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1930年,经受多番磨难的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1932年,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的巨大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只身从新加坡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据统计,邵氏兄弟共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先后在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邵逸夫被外界尊称为娱乐界教父,还源于他的TVB。但在1967年邵逸夫决定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无线进军电视业时,曾遭到不少朋友反对。

  1980年,邵逸夫出任TVB董事局主席,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与其竞争的商业电视台,其中包括至今仍旧经营不善的亚视(ATV)和早早垮台的丽的电视 。

  40多年来,TVB成为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香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现在大家心中的港剧经典,包括《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曾经引发从香港到内地的追剧热潮的电视剧不少都来自于TVB。开创于1971年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更是为整个亚洲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周星驰、郭富城、刘嘉玲、梁朝伟、汪明荃、肥姐、郑裕玲……香港的明星,没有几个不是TVB培养出来的。此外,像杜琪峰、王晶、关锦鹏、韦家辉等著名导演,也得益于TVB的全力栽培。

  1973年,TVB开始每年举办“香港小姐”竞选。当选者往往一夜成名,实现灰姑娘的童话,落选者也有机会进入演艺行业,开始多姿多彩的人生。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是香港一张永恒的魅力名片。

  邵逸夫用80年打造起一个价值超过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可以说,在香港的文化史上,邵逸夫注定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邵氏兄弟电影公司30年间摄制电影超过1000部,获金马奖、金像奖几十个,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文艺片占主导地位,邵氏一统江湖后,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

  尽管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

  而早在其步入电影业时,邵逸夫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邵氏公司已在全球拥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功莫大焉。

  除了精通业务、对市场敏锐性极高外,吃得苦、做事勤勉、精益求精、对成本锱铢必较这些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逸夫曾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37年中烧掉的影片达数十部。

  与“烧片”的豪气截然相反的,是邵逸夫对所有对成本锱铢必较。据传,曾经有一次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只要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淡然退场:邵氏影视帝国易手

  在影视和商界忙碌了80载的邵逸夫晚年想归隐,左右四顾却发现无人可以接手他这庞大的影视帝国,两个儿子不肯改变在新加坡当“包租公”的安逸生活,他的太太方逸华也想陪他归隐,最后热闹了一辈子的邵逸夫,还是决定把TVB卖掉。

  不过,邵逸夫的“托孤”过程并不顺利。最早进入媒体视线的是TVB非执行董事、其士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亦卿。2006年,在传出邵逸夫有意出售TVB股份后不久,有报道称,周亦卿准备引入上海资本入股TVB。但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周亦卿否认。2008年,内地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公司主席杨国强愿出价百亿元人民币收购TVB的股权。但此后,因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急转直下,杨国强遇到资金问题,这一交易未能继续下去。这一年,凯雷、黑石及贝恩资本等国际私募基金公司也都有意竞购TVB,但因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纷纷放弃了收购计划。

  不过,2011年4月,以陈国强为首的财团所出的收购金额约为62亿港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其中他占有所获股权的五成多,其余股权分别由已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台湾女首富王雪红,以及擅长投资电讯传媒业的美资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计下来,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币86亿元。

  股权的变动,标志着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