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面镜子
邵逸夫先生去世了,但他拍摄的作品,还播着;遍地的“逸夫楼”,还立着;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邵逸夫星”,还亮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人,就是邵逸夫!他把名字悄悄写在校园一角,在斑驳的树影里,欣赏着莘莘学子的青春步履,与琅琅书声相伴,一点点站成温暖印记,站成精神风景。
|
邵逸夫先生去世了,但他拍摄的作品,还播着;遍地的“逸夫楼”,还立着;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邵逸夫星”,还亮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人,就是邵逸夫!他把名字悄悄写在校园一角,在斑驳的树影里,欣赏着莘莘学子的青春步履,与琅琅书声相伴,一点点站成温暖印记,站成精神风景。
他被尊为娱乐教父,他执掌的TVB王国曾叱咤娱乐业。远的不说,TVB制作的《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电视剧在内地刮起港剧风,至今电视剧的主题歌还在传唱。慢慢才了解到,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翰祥、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说邵逸夫影响了华语圈人的精神生活,一点不为过。
搞电影的人多喜以文人自居,有些酸溜溜的文人耻于谈钱,有的甚至装着不爱钱,以伪清高示人。邵逸夫倒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一个商人。有人斥责他的影视作品“媚俗”,他不管;有人批评他作品艺术性稀薄,他不管;有人嘲笑他的TVB盛产肥皂剧,他不管。他就只盯市场,目不转睛,笑骂由人,我行我素,竟然称霸香港电影市场多年,TVB常年坐拥香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怎样搞文化产业?邵逸夫是真搞,也真懂。
专业水准,是邵逸夫的毕生追求,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好的坏的都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坏的电影怎样坏。在样片室中看样片,不喜欢有人来打搅。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答复,他就继续看他的电影了!
邵逸夫做生意极为小气,锱铢必较,从邵氏时代到TVB时代,他手下的艺人从来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低到让人笑话。一个特别抠门的“铁公鸡”,却是一个特别大方的慈善家。在我的视野范围内,天南地北,从小学到大学,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楼等,到处写着“逸夫楼”字样。我就多次在几个高校的“逸夫楼”里听过讲座,借过书。
邵逸夫是面镜子。反观内地的明星们,有钱的太多太多,驾着豪车、出入豪门,摆阔,炫富,趾高气扬。而做慈善,却极为抠门,小气、吝啬。有的明星不捐就不捐吧,还来个诈捐。深陷“诈捐门”的余秋雨、章子怡、李亚鹏等,跟邵逸夫比比,不感到汗颜吗?对余秋雨的诈捐风波,我赞同易中天的看法,作为公民,捐款是权利,不是义务,所以余秋雨就算一文不捐,大家也不能说三道四。但是余秋雨不能诈捐。因为如果扬言捐款多少万,又分文不见,那就涉嫌“欺诈”,即骗取公众的爱戴和同情。邵逸夫是赚钱做公益,而我们的许多明星是靠做公益来赚钱。
由邵逸夫,我想到了“千古奇丐”山东冠县的武训,靠着乞讨敛钱,修建义学,购置学田,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武训积攒的钱财,绝对不如邵逸夫多,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当年朱熹去世,辛弃疾悼念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四句话,可评价武训,也可评价邵逸夫。
孔子说:“仁者寿”。“仁者,爱人。”一生勤勤恳恳,操劳不止的邵逸夫赢得了世人称颂,以107岁高龄寿终正寝。他的一生,印证了如下的话: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千千万万曾经和正在“逸夫楼”里读书的孩子们,应该记住他——邵逸夫,一个有善心的老人。大大小小的明星们,应该学学这位老人,多伸援手,不干丑事。
■ 观星背景
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7日宣布,该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当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他旗下的TVB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当地的收视领先地位。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