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评论: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从这座学堂走出来的邵逸夫,在影视界打造出“邵氏出品”神话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传统商人经世济国的理想。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杨纲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他做事情,到底是厉害。
叶氏义庄,一座建筑面积1045平方米的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为叶氏中兴学堂,童年时代的邵逸夫就曾在这里求学,如今,这里已经是宁波市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学堂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由教室和礼堂组成,1902年由宁波商帮著名代表人物叶澄衷出资3万两白银创办,校训“勤、朴、肃、睦”,成为宁波早年一个重要的人才摇篮,也为宁波商帮奠定了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传统。
从这座学堂走出来的邵逸夫,在影视界打造出“邵氏出品”神话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传统商人经世济国的理想。
“逸夫楼”遍布全国校园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每年都要拿出1亿元以上的巨额资金捐赠内地,捐赠项目众多,其中最为内地人熟知的就是遍布全国校园的“逸夫楼”。如今打开网络地图搜索逸夫楼,可见到逸夫楼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全国各地。
1985年,邵逸夫开始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者科技馆。这10所大学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浙江师大和西南师大。
邵逸夫起先的捐赠项目重点是在内地的师范学校,他说:“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教500个,这样的作用就大了。”
1987年4月,邵逸夫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故乡浙江宁波后,决定捐款500万港元,在老家附近的宁波师院内兴建一座图书馆。这座同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逸夫图书馆”已于1990年10月落成后投入使用。
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昨日去世后,凤凰网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60%的民众认为“在内地超过50亿元的慈善捐款、逸夫楼遍布各大学”是邵逸夫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更有超七成的民众对他最深的印象是“慈善家”。
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说,“我上的每个学校里几乎都有逸夫楼,谢谢先生,先生走好。”
2012年10月19日,在邵逸夫基金第26批赠款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近年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中国中西部教育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邵逸夫奖” 推动科学发展
如果说矗立于各个校园的逸夫楼,让邵逸夫的慈善形象深入普通民众心里,那“邵逸夫奖”的设立,则将这种理念由教育领域延伸至至高的科学界。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
在这17年前,他本人就曾透露过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马临教授的倡议下,最终设立了“邵逸夫奖”,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颁奖原则是不分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该奖项的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据统计,“邵逸夫奖”的基金高达50亿港元。
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
2006年9月12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三届邵逸夫奖颁奖典礼上,久未露面的邵逸夫,由当时的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陪同步入会场。此前,他因为患肺炎,在香港住院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的媒体报道显示,邵逸夫彼时精神气儿还不错,只是迈步的速度较为缓慢,但不需人搀扶。时任香港特首的曾荫权也放慢脚步,陪伴在侧。
其间,在场嘉宾肃然起立,连续鼓掌近两分钟向其致敬。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获得数学科学奖。
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杨纲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他做事情,到底是厉害。”
他回忆,到2011年最后一次出席邵逸夫奖颁奖典礼时,邵逸夫年事已高,已经离不开轮椅了,但精神状态看起来还是不错。
而该奖评审会主席杨振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约在1988年前后,邵逸夫曾问过他:为何诺贝尔奖那么成功?
杨振宁回信指出:第一,诺奖得奖人的评选非常公正和严谨;第二奖金金额高;第三是长久,有一百多年历史。
邵逸夫奖自设立,仅有10余年历史。但杨纲凯强调,短短十年间,该奖项已打响名声,全世界学术界几乎都知道这个奖,知道中国香港有一位推动科学发展的邵先生,影响力之大超出筹备者当初的
预期。“因为做得非常认真、评审水准高,不少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
亿元捐助四川灾区
邵逸夫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并未止于教育、医疗领域。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夫妇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再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这令四川民众印象深刻。在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的时候,就有一位网友“大风车呀滴溜溜不转”发微博表达自己的哀思:“还记得四川地震时捐的那一亿巨款给我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邵逸夫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有人做公益可以做到这个份儿上!”
1985年,邵逸夫还曾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为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
据悉,敦煌研究院为感谢邵逸夫这一善举,立碑予以纪念。
真正的行善者,估计也不注重树碑立传的形式,但邵逸夫的善举,确实得到国内外的认可。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64年10月8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289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为邵逸夫颁发大紫荆勋衔。
慈善实现人生理想
1985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去世。三哥在去世前因中风昏迷,变成了“植物人”。这一失去至亲的打击,被外界公认为推进了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认知,从此,他更加热心公益。
他曾向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爵士提出,他要把自己的钱捐赠给大学和医院。邵逸夫的想法得到了尤德爵士的高度赞扬。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后命名为“逸夫书院”。
1987年1月6日,邵逸夫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这笔捐款时,他说,“讲到培育人才,最要紧的就是要快,尤其是师资,更加刻不容缓,香港人口越来越多,学位有限,后生们求学不易,所以去年我找到中文大学,马临校长告诉我校内有地,打算建第四学院,可惜未筹到钱。我回去后,同大家商量。一个星期后就告知马临校长:我捐一个亿。你看,再过几日,即这个月12号,中文大学第四学院就会动工了,明年春季落成。第一批600个学生可以入学,你说我有多么欢喜呢!”
公开资料显示,1957年,邵逸夫来香港创业前,就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那时,这个基金会每年都要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育、医疗机构捐赠款项,支持当地的教育和慈善福利事业。邵逸夫又于1973年在香港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会”,致力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
1973年,邵逸夫以“校董”身份,捐款50万元港元给香港“苏浙公学”,资助该校新建一座藏书三万多册的图书馆,这也算是邵逸夫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此后不久,“苏浙公学”又扩建校舍,邵逸夫再次解囊相赠,捐助100万港元。为此,苏浙旅港同乡会一致决定,推荐邵逸夫为“永远荣誉会长”。
1977年,是邵逸夫人生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再度被英国女皇册封为皇家爵士勋衔,从而成为香港娱乐圈内,获得爵士殊荣的第一人。
《邵逸夫全传》记载,当年邵逸夫从英国受勋归来,走下机舱时,对欢迎的人群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邵逸夫传记中,香港记者何江西多年以后回忆当年在香港启德机场采访回港的邵逸夫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时,他问邵逸夫,邵氏公司当时制作的影片《表错七日情》票房突破千万,赚了多少利润?邵逸夫先生只是笑着说:“赚了多少不是问题,捐了多少给国家才是重要的事情!”
邵逸夫的回答让何江西有点摸不着头脑。邵逸夫接着说:“中国很穷,需要很多金钱来办学校发展教育,建造医院治理患病的人。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他用此后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文/本报记者 赵卓 孙静
摄影/本报记者 贾婷
责任编辑:隋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