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9月10日将在曲阜市举办“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活动,邀请网络名人和山东省级“道德模范”、“山东好人”等,参观孔府、孔庙和孔子研究院以及全国“四德工程”示范点,期间召开座谈会,畅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要让这24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就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具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后就会发现,中华文明之所以是古来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与中国人骨子里伟大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层次的个人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古代,知识分子们身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追求;仁人志士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官员们对自己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要求;儒家倡导“无信不立”、“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更广范围内的普通中国人民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中国人是有强烈的尚和合、求大同的家国情怀的,也是有重民本、崇正义的社会责任感的,还是有讲仁爱、守诚信的个人价值追求的。这在发展文明、共御外辱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进而积淀出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就是说,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能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历史中,还必须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必须考虑到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