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能围着指标转

2014-05-25 19:23:00来源:新华网 作者:
分享到:

项目要跑、经费要争、评奖要公关……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吐槽当前科研人员的“创新之苦”。为了完成论文指标、项目指标、奖励指标,科研人员的精力不少消耗在了跑部门找关系中。

  项目要跑、经费要争、评奖要公关……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吐槽当前科研人员的“创新之苦”。为了完成论文指标、项目指标、奖励指标,科研人员的精力不少消耗在了跑部门找关系中。

  不可否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经费年投入突破万亿元、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三、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前列……但必须看到,光鲜的数字背后,一些重要科技指标仍然落后,研发投入规模虽大,但存在结构性缺陷,企业投入占比仍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一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明显不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较上年下滑,仅列第35位。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些不合时宜的指标导向恐怕是阻碍创新活力迸发的重要原因。评职称要看论文指标,申请科研经费要看项目课题指标,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实力看有几个院士学者。基于“指标”思维,有3名院士的单位就比有2名的好,拿2亿元科研经费的单位就比拿1亿元的好。由此,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于“指标”数据的好看,不得不被动地迎合这些“指标”,甚至会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在指标杠杆下,可能出现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但被引用次数却不高,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创新驱动最终也将沦为“动力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就要求科技研发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

  走出创新指标误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目前以行政手段配置科技资源和政府评价导向,除基础研究领域外,在技术创新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科技成果好坏、科研人员水平高低等的评价权交给社会、同行和市场,惟有如此,才能让科研成果围着需求转,更接地气,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