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作为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将为观众们奉上什么样的"年夜饭"?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人代会17日开幕,会期6天。政协会16日开幕,会期5天。
济南章丘市刁镇,有一位1989年出生的农村小伙柴会龙,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而他创的业与别人不同,是一般大学生都看不上的种韭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成立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着村庄,颠覆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引领着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他的梦想就是用知识改变农村,让“农民”成为干净、体面、高尚的职业。
编者按:
中国梦,我的梦,习总书记用“五个意味着”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紧密结合,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即日起,大众网刊发“记录追梦人”系列报道,书写工、农、商、学、兵等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普通百姓、中坚力量的梦想,反映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奉献、自强不息、勤恳工作的精神风貌。希望这些梦想能够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让我们为这些梦想而努力前行。
记录追梦人(2)
大学生返乡种韭菜, 建生态农业让农民更体面
返乡大学生柴会龙和他的韭菜庄园。杨春卫 摄
柴会龙的韭园今年一年种植销售了一万盆盆景韭菜。杨春卫 摄
柴会龙在给韭菜施肥。杨春卫 摄
大众网记者 尹海洋 张建 杨春卫
济南章丘市刁镇,有一位1989年出生的农村小伙柴会龙,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而他创的业与别人不同,是一般大学生都看不上的种韭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成立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着村庄,颠覆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引领着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他的梦想就是用知识改变农村,让“农民”成为干净、体面、高尚的职业。
惊人之举:
考出农村4年又回来,毕业回乡种起韭菜
从济南市区出发,驱车向东北方向行驶70公里,就来到了章丘市刁镇柴家村。柴家村名声在外,是因为一眼望不到头的韭菜地。经过村里两代人30多年的经营,“柴家韭菜”已经在济南打开一片市场。
去年以来,让柴家村再度名声大噪的,是村里一位考出去又回来的大学生柴会龙。2012年7月,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毕业后,年仅23岁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回乡种韭菜。
柴会龙的韭菜大棚。杨春卫 摄
柴会龙的盆景韭菜棚。杨春卫 摄
1月2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柴家村准备采访柴会龙。想找他并不难,在村北侧一望无边的韭菜地里,一眼就能够看到一间显眼的白色移动板房和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在这连片的韭菜地中,有30多亩地被柴会龙一家承包了下来,并在2012年挂上了“惠龙韭园种植基地”的牌子。
“基地不是菜地,含义不同,基地是事业。”在地头的“办公室”里,柴会龙向大众网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梦想。
种地缘由:
亲眼见父辈辛苦种植,想改变这种劳作模式
把种韭菜做成事业的想法,还要从柴会龙大一的时候说起。
“我父母和柴家村所有人一样,种了一辈子韭菜,农村人种菜实在,柴家韭菜的名气慢慢地也传了出去。但在我看来,父母付出的辛苦和得到的回报,总是不成正比。这也是所有农民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柴会龙说,大学第一年,他在学校听了一节就业创业课,听完后他给自己做了个规划。
“如果大学四年后,柴家村韭菜的影响力已经广为传播,有了新的种植方式,村民的收入都提高,我不会选择种韭菜。但如果还是老方法种植、贩卖,沿袭老传统,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家种韭菜。”柴会龙说,现实的改变显然没有他想象得快,2012年大学毕业时,柴家村种韭菜的方式几乎没有变化,回乡种地的想法在他心里扎根了。
父母阻拦:
母亲哭了一星期,但儿子“八头牛也拉不回”
然而,来自家人的阻力比自己想象得要大许多。
第一个提反对意见的就是柴会龙的母亲刘玉兰。“俺俩种了30多年的韭菜,知道种韭菜多苦多累。好不容易供出去了大学生,就是想让他找个体面的工作别再当农民。可他大学毕业决定回来种地,俺心里接受不了。”刘玉兰说,儿子提出回家种地后,她哭了一星期,也曾对儿子说过“太丢人”的狠话。
但柴会龙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种地越苦,越该改变。“科技在进步,种地也应该进步,应该有人带着大家前进。”柴会龙说,自己种韭菜优势很多。
“父母在种韭菜方面绝对是专家,我有管理营销的理念和知识,农村耕地又不少,怎么想怎么合适。”回忆当时的场景时,柴会龙微笑着说。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一遍又一遍地说,说明自己不是心血来潮。眼看儿子已经“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了”,老两口只能选择同意。
“我知道他们还是不信或者不懂,我就跟自己说,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一年之后就能见效。”柴会龙说。
柴会龙的韭菜棚装备上了自动卷帘设备。杨春卫 摄
柴会龙给客户讲解怎么给盆景韭菜浇水施肥。杨春卫 摄
震动全村:
成立韭菜合作社,搭起大棚建生态循环农业
大学生柴会龙回家种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柴家村。大家都在看着,这个毛头小伙子能在这祖辈留下来的地上折腾出什么“花”来。
柴会龙的“第一把火”就把柴家村人震住了:他注册成立惠龙聚康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并动员村民们加入,最终全村一共有8户人家加入,共500亩地。柴会龙承诺,合作社将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
紧接着,柴会龙又点燃了“第二把火”:他把自家地里不到一米高的小土棚拆掉,全部建成2米多高的冬暖式大棚,并安装了自动卷帘机。“小土棚是一次性的,每年拆了建,费时费力,各种成本加一块就得三四千。带卷帘机的冬暖式大棚一个2万元,但可常年使用,还可以申请到农机补贴,成本要比小棚少许多。”柴会龙说。
他的“第三把火”就是建起了生态循环农业。柴会龙挖了一个100立方米的沼气池,把树叶、秸秆、牛粪等倒在里面发酵。沼气接入到大棚内可用来照明补光,沼液可用来杀菌灌溉,沼渣可用来施肥。从没见过这么种韭菜的村民开始觉得,这个大学生还真不简单。
一位客户从济南市区开车来惠龙韭园采购盆景韭菜。杨春卫 摄
柴会龙帮客户装车。杨春卫 摄
连续“折腾”:
24岁成为“农场主”,“盆景韭菜”销售一空
在村民们看来,柴会龙挺会“折腾”,他“折腾”的效果是韭菜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高,“柴家无公害韭菜”的名声也传播了出去,合作社已经与多家大型超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其间,柴会龙的无公害韭菜走的是“农超对接”的路子,原来在集市上出售的韭菜摆进了大城市的超市。
柴会龙继续“折腾”,让全村人感到“匪夷所思”事情也继续发生着:
合作社经营一段时间,柴会龙又注册了家庭农场,24岁的他成为章丘第一个“农场主”。同时,他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盆景韭菜”。
“很多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其实都想自己在阳台上种点蔬菜,不仅吃着放心还有观赏价值。我的盆景韭菜就是迎合的这部分需求。”柴会龙说,随着自己的“渗透”,家里人逐渐打开了思维,能够接受他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2012年,柴会龙尝试种了5000盆盆景韭菜,最后销售一空。2013年他种了1万盆,到记者采访时,已经所剩不多。
他的“家庭农场”模式也逐渐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们自动找上门学习,柴会龙就抓紧普及知识,提供专业技术、沼液、沼渣,产品统一销售,让每户村民都受益。
一位韭农给韭菜棚盖保温草席。杨春卫 摄
心中有梦:
让村里的韭菜走出国门,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从2012年7月份毕业到现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柴会龙用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种植方法和经营模式改变着这个村庄。
他坦言,眼下的这一切实现的“有点快”,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原本想用两年的时间打拼到现在的规模,现在看已经提前完成了,接下来我要坚持下去,不急于扩大规模,而是要再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因为我渐渐觉得事业越做越大,而我自己的能力有些不足。”
柴会龙说,要想实现他最终的理想,必须要让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加厚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的梦想就是,让柴家村韭菜的产业做大做长做强,能够让小乡村的韭菜走出国门;让柴家村所有的村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的成果,能够一起致富,谁也不落后;让他们不因为自己是农民而感到自卑,要让他们感受到农民也是一个很体面、很干净、很高尚的职业。”在采访结束时,柴会龙告诉大众网记者。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