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琼:承继历史创新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

2014-10-16 09:13: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自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创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新道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追求便有了与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同的内涵与要求,这就是以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良知、责任与义务为中国的富强民主、平等公正、文明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承继历史创新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

  曲阜师范大学 张晓琼

  从维新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维新运动的失败,促使维新派反思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更深刻的原因。近代中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苦苦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很快,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行为依据与行动指南,他们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翻译并引入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更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实践,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所追求的梦想——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中国的发展富强人民的自由富裕民族的振兴强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自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创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新道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追求便有了与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同的内涵与要求,这就是以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良知、责任与义务为中国的富强民主、平等公正、文明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承继历史创新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感召力和解释力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受到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的规定,制度性地依附于、服务于现存体制,他们既是现存体制的产物又造就并维护了现存体制,与体制融为一体,其政治理想大都以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最后归宿。这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值得继承的重要传统。虽然批评时政、革故鼎新、去除时弊、引领潮流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但在现行制度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前提下,批评时政、革故鼎新、去除时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现行体制与制度,而不是为了解构或推翻现有制度。历史经验证明,建设与完善一个新制度远远比推翻一个旧制度艰难得多。中国近代以来的优秀分子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一个新中国,只有新中国能够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以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多元共处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已经确立的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职责首先就是要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应性与吸引力的问题。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当代知识分子担当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阐释”和“理论创新”的双重使命,“系统阐释”旨在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解读,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理论解释力;“理论创新”旨在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主题相契合,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新鲜内容与时代价值,并且通过理性批判与反思重申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中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感召力和解释力,以此为中国现行制度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对这一重大使命与责任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认真践行。

  第二,深入实践以实际行动体现忧国之心兴国之责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感召力与解释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系统阐释与理论创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尤其是离不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只有深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促成理论认识根植于现实土壤,也才能实现对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与推动力。

  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可以知道,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使命感,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少有高居象牙塔不知天下事的纯粹学者。在每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都能看到知识分子为国牺牲为民请命的壮举。正是这样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才有了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社会政治秩序的重建为自己政治追求最终归宿的鲜明特征。这一历史传统在今天尤其值得继承与发扬。知识分子只有关注现实、深入实践,忧国家之忧,急人民所急,把自己的知识贡献于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改善现实完善制度解危济困有所助益,才能以实际行动体现知识分子的忧国之心,实现知识分子的兴国之责。这也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最好的回报。

  第三,弘扬人文精神倡立社会价值与道德关怀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以追求“道”为己任,“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源头。自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求“道”自任。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虽然不相同,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追求、代表“道”、捍卫“道”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而社会理想与价值、道德基础与规范从来都是“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仁、义、礼、智、信”等等。每当社会发生比较大的改革与转型时,原有社会价值与道德规范往往会因新的价值观念的出现而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因为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才有孔子的“克己复礼”之说。

  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价值追求的多样化,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冲击着传统价值观;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文化的涌入,更加剧了这种冲击的力度。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借位甚至颠倒,使社会秩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每每遭到逾越,社会基础面临着溃败的风险。身处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分化的时代,确立具有时代意义而又能承接历史传统和人类理想的主流价值观成为当务之急。党中央高屋建瓴,党的十八大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之一,就是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担当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与现实双重层面加以建构与阐释的重任,担当起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的建构与阐释的重要使命,通过对社会变迁中人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理想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建构与阐释,丰富和巩固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价值基础和信仰基础,这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进行积极建构的特有方式,它与政府通过权力与制度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方式不同,但也是引导社会前进的重要构成力量。

  第四,提升民族精神构筑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巨大规范性的精神力量,它孕育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落是从精神支柱的崩溃开始的话,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则以民族精神的觉醒为先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传承和复兴民族精神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他们理性批判和反思活动的目的就应包含着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推进文化积累,二是推进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实现文化自新。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诉诸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确立自觉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二十世纪初叶,民族精神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他们开始对其进行目标明确的探索。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都承担起了传承和复兴民族精神的重任,并通过他们的艰难探索,力图将民族精神所蕴涵的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精华,以及民族性格中的优秀品质与不同的时代主题相结合,为不同时代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同时也使民族精神的内涵因此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得到丰富与发展。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指向。然而,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变革过程,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制度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观念层面的变革。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欲望化、平面化曾一度带来传统文化的衰落与精神文化的迷茫,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带来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复兴的现实困境,但另一方面更凸显出传承与复兴民族精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当代知识分子应树立对传承与复兴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与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适时地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中寻找精神给养和思想动力,并以自己所创造的大量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来体现、传承和复兴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粘合剂和凝聚力的功能在改革开放中得以充分彰显。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向深层次的进一步推进,当代知识分子应坚持对传统民族精神中不适合当代发展的因素进行批判与反思,在对传统民族精神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积极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和表达形式,积极致力于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努力构建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民族精神,使传统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这一全新的时空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以此为核心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引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雅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