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国旗合个影
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聚焦山东乡村儒学现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征集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漫画和动漫艺术作品。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去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那么,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曲阜师范大学 王万民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去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那么,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今天,在全社会开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高校作为“文化阵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自觉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脉。2002年5月,我在韩国参观了“独立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以翔实的资料和实物控诉了日本于1910年至1945年期间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的罪行。那时,日本禁止韩国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和文字,并强迫韩国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等等。日本在韩国殖民统治35年,几乎灭亡了韩国历史和文化。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国为了恢复本民族文化,宣布了多个“不准”,如不准使用日文、不准说日本话、不准看日本剧、不准购买日本货,等等。韩国被殖民统治的历史告诉了一个真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脉,文化在则民族在,文化灭了则民族也就亡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典型的移民国家,历史上先后沦为为英国和日本殖民地。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在40余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富裕的亚洲“四小龙”国家之一,实现了“新加坡梦”。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发挥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这一事实证明: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正如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所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权。一国的软实力主要依赖于三种基本资源:它的文化、它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它的对外政策”。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文化产业不仅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显示了其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正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所以,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都制定了文化输出战略,极力地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持续性,却不是一般国家能及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地流淌了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并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深厚根基,而且也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特别巨大的贡献。据史书记载,16世纪(含明朝)以前,影响世界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有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正如马丁·雅克所说,“中国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
(二)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和立足之地,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人再敢怀疑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价值观的重要性了。
“中国一直都拥有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而现在它也正在进入全球流行文化领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遇。“内忧”,表现在我们至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还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怀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地遭受破环、遗失和被盗等。“外患”, 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国家,借助广播、影视、有形物品等形式,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 和“围剿”, 企图推销其政治价值观。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从今往后,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培育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何况我们是在孔子故里工作、学习与生活。这就希望我们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做到“知”、“信”、“义”、“行”。
“知”,有晓得、了解、识别之意。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主动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能够明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不但学生要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而且教师也要有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因为教师是文化的“传道者”;不但要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更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不但要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且还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信”,有诚实,不怀疑,崇奉之意。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又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1988年1月,来自世界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上发表的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去质疑甚至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了。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坚守。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围攻”、“蛊惑”,我们一定守住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因此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义”,宜也,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又要学会改造完善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加大。我们应该树立世界眼光,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但是,在“糟粕”文化中有一部分经过改造后完全可以为现实代服务的。另外,文化具有为现实政治经济服务的特性,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会有所侧重的;因此,我们又要学会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其动力源的作用。
“行”,有身体力行之意。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在生活中传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语言习惯和传统习俗中。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不但要通过媒体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者,即做一名“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做一名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