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大书城万元征名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东书城项目面向全国万元征名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东书城项目面向全国万元征名
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助推山东民营经济发展。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征集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漫画和动漫艺术作品。
“尼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然而儒学对于一墙之隔的北东野村村民来说颇有距离。记者在村里看到,刚过7点半,村里的三处大喇叭便播起了《弟子规》,儿歌《跪羊图》、《百善孝为先》等儒学经典。
3月1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听到很多村民在议论一件事:村里有名的不孝顺媳妇郝淑芬性情有了大变化,她曾当众掌掴七十多岁的婆婆,可最近很多村民看到她不仅主动替婆婆干活,还大老远地跑到镇上给婆婆买衣帽:“这恶媳妇变孝顺,可真是日头打西边出来啦!”
在村支书庞德海的指引下,记者赶到郝淑芬的家,她正在厨房里忙活,婆婆坐在堂屋不紧不慢地吃着刚烙好的油饼。记者小心翼翼地询问郝淑芬是如何转变的,原本泼辣的郝淑芬竟腼腆起来:西大院专家讲的故事教育了俺——说是古代一个村庄家里老人满七十岁后,就会被送到一个大山里自生自灭,有一位老人被儿子挑进山里,孙子却把扁担捡了回来,还说:等你老了,我也用这条扁担来担你,吓得儿子赶紧将老人背回家。说着话,她的手指向了村西头的尼山圣源书院。泗水县宣传部的同志解释,书院是2008年由国内外文化界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发起兴建的,目的是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尼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然而儒学对于一墙之隔的北东野村村民来说颇有距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介绍,2012年底,书院的儒学专家在对北东野村的调查中发现圣人故里伦理状况堪忧。村里老人住的房子是最差的,被称为老人房。有人不仅不愿意负担父母的生活费,而且每年几十元的新农合都不愿缴。在村里经营餐馆的冯宝清也自揭家丑:“骂街、打娘骂老、偷盗的丑事都不少见。”这让书院的学者们深切地感到“儒学的普世价值不在书院里,而是在民间。”他们决定,从孝道入手重建乡村儒学。
2013年1月16日,第一期“乡村儒学课堂”在这里开课,以赵法生为代表的书院专家团队通过事例和道理结合的方式,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农忙时也不间断。尼山圣源书院副秘书长陈洪夫说,“一年下来,举办了20多次,每次都有三四百名村民去听课,走廊上都站满了人。”一位村民19岁的侄子本是娇生惯养的小霸王,听完《二十四孝》故事讲解后,顿感惭愧,当天就加入书院的义工团,帮助维持课堂秩序,搀扶老年人,端茶送水。
记者在村里看到,刚过7点半,村里的三处大喇叭便播起了《弟子规》,儿歌《跪羊图》、《百善孝为先》等儒学经典。经营农资生意的冯延芳告诉记者,这样的清晨,已经持续近一年。北东野村主街道墙体两侧贴有二十四孝图和四五十条儒家经典语句,小乡村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一年多来,这个有300多户、1100人的小村庄悄然发生着变化。“渐渐地村里没有骂街的、和婆婆吵架的,对父母都变得恭敬孝顺多了。”退休教师朱柏宜告诉记者。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原本儿子们谁也不愿接她回家住,有的连每年200元的赡养费也拿得不爽快。传统文化进村后,村里孝风渐浓,几个儿子开始给老人钱花,还把最新鲜的吃食给老人。大儿子红着脸说:“大伙都在行孝,俺们若不改,将来儿子都找不到媳妇。”
家风同样引领着村风在改变。朱柏宜说,原来村里老丢东西,自从“乡村儒学课堂”开课后,小偷逐渐没了,花生摊放在扬场晒得响干,都不会少一颗。负责村内保洁工作的赵士新反映:“以前一天能清理三四十车垃圾。现在十天半个月才扫一回,垃圾加在一起也不满一车。”
赵法生坦承,儒学能否被村民认可、能否改变村民,他们开始时是没有底的,他们的构想就是做一个乡村试验,而北东野村仅仅一年就发生的巨变,验证了一句古话: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