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进村义务讲授儒学 未来3年将覆盖全省

2014-09-15 09:30:00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马云云
分享到:

八年前,一批学者为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斋,在孔子出生地创办尼山圣源书院。而后走进乡村义务讲学,为农民讲授儒学,把儒道散播于农村这片文明的荒野,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儒学现象”。

  本报记者 马云云                    

  八年前,一批学者为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斋,在孔子出生地创办尼山圣源书院。而后走进乡村义务讲学,为农民讲授儒学,把儒道散播于农村这片文明的荒野,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儒学现象”。

  8月12日,乡村儒学讲堂上,村民坐满了屋。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摄

  镇干部

  教授给村民讲课,俺这还没有过

  乡村课堂,传来讲孝声。

  “讲孝道,首先要以身作则”,说到这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老师张颖欣做了个手势,嘴上要大家把右手贴到脸上,自己反把右手放到下巴下面,结果不少村民也模仿她把手放到了自己的下巴上。她说:“孩子会模仿家长,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你不孝敬老人,孩子长大也不懂怎么孝敬你。”此时,不少村民若有所思。

  8月12日上午,济宁泗水县圣水峪镇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里,周边几个村的男女老少坐满了屋,张颖欣正在讲授“孝道”。

  “大学教授进农村给农民讲课,俺们这是从没见过的。”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说。

  能办起这样的课堂,还要回到六年之前的2008年,当时王殿卿、牟钟鉴、丁冠之等学者发起的宣扬传统文化的尼山圣源书院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创办。

  书院成立了还不够,“我们这批人农村出来的很多,有点儿乡土情怀。”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说,许多农村,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孝道、家庭伦理都出现了问题,部分农村出现了“文化荒漠”。

  一年多之前,尼山圣源书院的学者决定在农村搞一场“实验”,大家一拍即合,“那就从孔子的老家开始”。重建乡村儒学的“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教授

  讲课深入浅出,村民才爱听

  一切是从忐忑中开始的。

  “老百姓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课堂是做什么的,不信任我们。他们会想,办班哪有不收钱的?”赵法生说,这批学者光动员就费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户做工作,劝大家伙来听课。

  没想到,父老乡亲还真愿意听。2013年1月第一堂课开讲时,屋里很快坐满了人。

  人来了,课怎么讲?“要我说,农民念书不够多,很多东西给他们讲,不见得听得进去,但只要讲孝道,谁都不反对。”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说。

  乡村儒学讲堂正是从讲孝道开始的。老师让孩子们背诵《弟子规》中有关孝敬的内容,把话筒递到老人嘴边,让他们说心里话。

  “我感觉给农民讲课比给研究生讲课都难。”赵法生说,“给农民讲课稍微深一点儿,他们就拿起板凳走人,所以我们讲得很慢。”老师们挑了一部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内容,把儒学变成生活道理讲。比如告诉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为父母做一点小事就是孝,告诫年轻人如果不懂得孝敬长辈,将来孩子也可能不会孝敬你。

  参与授课的教师队伍愈发壮大。除十几名固定老师外,台湾佛光大学、苏州大学的教师,来自北京、广东甚至美国的义工和志愿者也站在了讲台上。

  老师们全是兼职,不但不拿报酬,有的费用可能还需要自己垫付。

  影响

  打婆婆的儿媳变孝顺了

  变化在不经意间发生。

  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汤金金感觉到,村民在思想上有质的变化,以前更看重眼前利益,出了问题先想别人有什么问题,现在知道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

  官庄村村民孔祥梅的切身感受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比以前更加懂事,吃饭的时候会让妈妈先吃,到学校时会回过头跟妈妈挥手说“再见”。村里很少有人乱扔垃圾了,“以前扔到自家门外就算了,现在都去扔到垃圾桶里,谁还好意思乱扔?”那些因为邻里矛盾互相说坏话,甚至骂街的都变得不好意思了。

  两个月前,赵法生在村头遇到一对老人,他们主动上前搭话,称赞儒学讲堂开得好,“比看电视强”。后来他知道,这对老人以前和儿媳有矛盾,儿媳甚至对婆婆动过手。关系闹僵后,儿媳几乎不再登公婆家的门。在上了半年乡村儒学的课程后,儿媳主动登门问婆婆收花生需不需要帮忙,婆媳关系一下缓解了,现在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儿子一家也会请老人去吃饭喝酒。

  乡村儒学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未来三年,全省17市都将建立教学点。到2015年,全省乡镇和村级乡村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目前,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印制等,都已经有了着落。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