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学泽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年一些地方的高考方案和往年比有了新变化。还有一条新闻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涉嫌受贿1000多万被批捕。这不禁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高考制度设计的思考。
回望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制度设计,人们最大的感受是“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国一张卷,到一些省市的自主命题;从“3+X”到“3+2”到“3+X+1”再到最近传言的只考语数外3门;从春夏两次高考到自主招生到卷外加分制度。“变化”之大、变化之经常,让师生家长感叹万分。
高考方案的不断变化,反映了人们对高考制度仍有不满意之处及取得共识之难。高考制度设计,出发点不外乎两点:利于选拔人才和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这两点之间也有一个相互关系:如果不能保障制度公平,就会影响人才的脱颖而出。人大蔡荣生受贿案就是一例明证。所以,公平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高考制度设计也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譬如,不少人觉得全国一张卷的“裸考”对考生最公平,且能自行化解异地高考难题,但有些人却坚决主张分卷考试,且设计出众多卷外加分项目。
高考是事关全体人民利益的大事,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私事。高考制度欲实现设计公平,就不能由部分人决定、主宰高考方案,必须敞开大门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可采取公开问卷的方式,调查哪一种制度设计更能实现高考公平,兼顾各方关切,找到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方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