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2014-01-18 21:30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10岁那年,朱彦夫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从此,朱彦夫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顾母亲和兄妹的重担。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朱彦夫刚强倔强的性格。1947年,看不下国民党还乡团到处欺压百姓,烧杀抢掳,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几年间,朱彦夫跟随部队辗转大江南北,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3次立功,十几次负伤,1949年朱彦夫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81岁的朱彦夫,仍心系家乡的发展,每天坚持读报看新闻。 

 

朱彦夫床边摆放的假肢,假肢上还穿着一双旧的解放鞋。 

 

朱彦夫让记者向关心自己的社会各界带好。 

 

朱彦夫日常乘坐的轮椅。 

当年朱彦夫开办的夜校,如今原地已建成了民房。

现今的张家泉村村书记刘文和讲述儿时记忆中,朱彦夫带领乡亲们开凿龙王庙大眼井的场景。

因为没有手,无法拉灯绳,朱彦夫就自己改造了个拨片的开关。现在这个开关仍留在他曾住过的老屋里。

张家泉村里的土路,现在其实已经比几十年前好走不知多少倍了,当初朱彦夫就是拄着双拐,在这上面艰难的前行。

整治后的舍地沟,砌起石墙,沟的上下如今都成了平整的农田。

朱彦夫带领村民修筑的水渠。

朱彦夫如今在沂源县城居住的小院。

朱彦夫一家上世纪70年代在村里居住的房舍。

朱彦夫曾住的卧室,虽然房子如今已换了新住户,但陈设基本没变。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记者 马鑫 韦辉

  他是一位英雄--14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次战斗,3次荣立战功。抗美援朝中,他身负重伤仍死守阵地,失去四肢和左眼,经历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

  他是一名党员--不跟组织讲条件,告别荣军所毅然回乡。25年里,拖着残躯办夜校、打机井、修梯田、种果树……贫穷的小山村在他手中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他是一位文人--从小不识字,没上过一天学,硬是靠着用嘴翻字典,用残臂书写,历时7年,创作出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他的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头上顶着数不清的荣誉。坚强的意志撑起残躯,无私忘我的精神造福乡里,他就是沂蒙山的好儿子--朱彦夫。

  浴血疆场--二五〇高地上的最后一名战士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10岁那年,朱彦夫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从此,朱彦夫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顾母亲和兄妹的重担。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朱彦夫刚强倔强的性格。1947年,看不下国民党还乡团到处欺压百姓,烧杀抢掳,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几年间,朱彦夫跟随部队辗转大江南北,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3次立功,十几次负伤,1949年朱彦夫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期间,朱彦夫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〇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负责阻击任务。天上的飞机不停地轰炸,地上的大炮不断地轰击。美军每天对阵地发起数十次集团冲锋,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块弹片。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后,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二五〇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面对着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的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扑嗵”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紧接着,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被飘落的雪花掩埋,他想放声喊,但没喊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猛搓双眼,想把挂在脸上的东西拔掉。饥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冰凉的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弹片炸出的左眼。出于对生命的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辨别一下方向,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又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救起,几经周折,搭上了回国的汽车。

  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因为严重冻伤,双腿从膝盖下被截去,双臂手腕以上被锯掉,除了成为空洞的左眼,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0.3,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苏醒之后,朱彦夫痛苦至极,多次想到自杀。想绝食饿死,护理人员就硬往他嘴里灌食物。想偷偷跳楼,因为没有手脚,不高的窗台他怎么都爬不上去。谎称失眠骗来安眠药,可连吞8片也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最终,医生的一句:“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去断送?自杀就是叛党叛国。”将朱彦夫点醒,铁骨铮铮的汉子这才决定,要为党,为国家,为死去的战友活下去。

  1952年,伤势稳定后,朱彦夫被转入山东荣军休养院特护疗养休息。不甘于自此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朱彦夫开始刻苦锻炼自理能力,并软磨硬泡的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沂蒙山区,为家乡的父老尽点力。1956年,朱彦夫最终如愿以偿,回到了故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造福乡里--拄着双拐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都说沂蒙好地方”可当回到阔别9年的家乡,朱彦夫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穷二白。全村500多口人,许多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朱彦夫深刻的感悟到,贫穷才是最大的敌人,而要消灭贫穷,就要先让乡亲们的文化知识富起来。

  在部队的几年,没上过一天学的朱彦夫,唯一打下的文化基础就是认写自己的名字。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决定自学。没有课本就看废报纸、小儿书,没有老师就把不懂的字搜集起来到外村请教。最终,朱彦夫得到的一本《学习小字典》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查字典靠舌头舔,握笔靠两只残臂抱……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彦夫最终出师了。

  为了开办图书室,朱彦夫腾出了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书架,省吃俭用积攒起170块钱,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们上课。夜黑山路滑,健全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更不知跌倒了多少回。“经常看见他磕的鼻青脸肿的来上课。上课一迟到,大家就开始沿着路找,保准又不知道摔在哪儿了。”村民刘德发告诉记者,今年71岁的他当年就在朱彦夫的夜校上过课。

  热心打动了村民,威望促成了信任。1957年,朱彦夫被全票推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一干就是25年。为了给村里的发展做规划,朱彦夫经常不顾家人和村民的阻拦,自己一个人拄着双拐爬到山上看地形,不少山路坡度大,走不动了,他就把双拐放到路旁,卸掉假肢,用假肢的皮带将两只假肢扣在一起搭在脖子上跪行。回到家中,朱彦夫的残肢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冬天假肢里灌进的血水能结成冰,夏天解下腿上困住的绷带能扯下皮。最终在朱彦夫的指导下,村里开始了开山造地运动。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砌石头垒堰,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为了向山沟要地,朱彦夫又指挥村里的青壮劳力,削高填低,治理好了村里自古以来就荒草丛生的赶牛沟、舍得沟、腊条沟三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为解决村里土地的灌溉和乡亲们的吃水问题。1960年开始,朱彦夫又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朱家峪、涝窝、前井等9口水井。上世纪70年代,他又指挥乡亲,深挖村里的泉眼,开挖了用于灌溉的龙王庙等3口大眼井,并自己绘制图纸,摸索着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原来村里靠天吃饭的庄稼地,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

  “山顶松树盖帽,山下水果缠腰。”这就是朱彦夫给乡亲们描绘的致富宏图。在打井修渠的同时,朱彦夫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了40亩苹果园,10万株花椒园、2万株桑树园。从那开始,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到了八十年代,张家泉村凭借花椒种植早和多的优势,一度成为辐射沂源、沂水、蒙阴三县最大的花椒集散地。原来贫穷的小山村,彻底翻身成了致富模范村。

  “朱书记主事那25年,让我们村在全县争得了5个第一,第一个修‘大寨田’,第一个系统整修水利,第一个发展林果,第一个建花椒园,第一个用上电。”70多岁的村民张茂兴总结道。

  挑战极限--残臂“握”笔 7年写就33万字自传体小说

  “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算不上什么,可要想把这壮举记录成文,传给今人后代很有意义……”朝鲜战场上,连指导员的临终托付,朱彦夫始终铭记在心。

  从张家泉村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原以为朱彦夫能就此放松下来,过几天悠闲日子,可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决定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

  1987年,朱彦夫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坐在床上,用一双残臂向《极限人生》发起了进攻。

  一开始,朱彦夫先把棉被叠成方块,把两腿放在上面,再把写字板放在大腿上,然后用嘴含着笔写。口水经常顺着笔杆往下流,浸湿了稿纸,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后来,他就嘴、臂并用,每天能写几百字。

  冬天写作,他只能披着衣服,让两只抱笔的残臂裸露在外,经常冻得失去知觉。双臂夹笔用力时间过长,伤口处被磨破流出血水,他就把消炎药片碾碎,敷在伤口上包扎一下继续写。夏天炎热难耐,朱彦夫在床上抱笔疾书,写不了几个字,两臂就汗水淋漓,他只好不断地用毛巾擦,一个夏天下来,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不会写小说,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给自己积累经验。常常为了斟酌一个字一个词,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几年间4本字典被他舔烂。为了构思一个情节,他常常茶饭不思,发呆到深夜。有时想的出神,嘴上叼着笔被他当成烟去点,有时因为陷入沉思,掉下的烟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浓烟才回神发觉。

  看到父亲写作苦,儿女们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帮着他记录,但这个倔强的战士拒绝了,他认为这样一来就跟自己的小说隔了层什么,表达不出真情实感,也对不住长眠的战友。

  由于日夜煎熬,朱彦夫视力持续下降,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从1987年到1995年,朱彦夫七度春秋,总共写下200多万字,在七易其稿后,1996年,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最终出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朱彦夫突发脑中风,经全力抢救脱险,但由于在战场上大脑曾受过伤,朱彦夫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残躯能活动。但他的写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彦夫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再次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体内被放进了5个支架。直至2014年,81岁的朱彦夫仍坚持每天看新闻、看报、做笔记。用他曾经的话说就是:“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

  结语

  文已至此,但朱彦夫的故事仍未讲完。有人把他比喻成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有人称他是特殊材料锻造出的人。看着他的身影,残缺下孕育的坚强会将一切艰难摧垮。听着他的话语,灵魂的哲理会在瞬间将任何私欲击得粉碎。

  在这里我想用朱彦夫自己说过的一句话结尾:“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7年,写成一本书,奉献给社会,还是一种幸福。奋斗着,就是幸福的。”

  81岁朱彦夫:看到总书记吃快餐 高兴的两宿没睡觉

  自2010年心脏病发作,头部、前胸被放入5枚支架后,朱彦夫老人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修养。记者从与朱老的护工张德良的攀谈中了解到,81岁高龄的朱老现在仍每天坚持一个“军人”的作息,虽然中风之后说话不再流畅,但思维依然清晰。如今,老人每日坚持看新闻,记笔记,前不久看到习总书记去快餐店吃包子的新闻,更是高兴的两宿没睡觉。

  子女眼中的朱彦夫:孝子、严父、慈父

  1月11日至13日,大众网记者辗转100多公里,从济南来到朱彦夫老人的故乡,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走进老人曾住过的土坯房,看过老人一手开辟的大寨田……但遗憾的是,因为中风加上年事已高,记者无法与朱彦夫老人攀谈,只能匆匆的问声好便与老人告别。然而,我们仍能从朱彦夫老人子女的讲述中,还原一位生活中的“父亲”朱彦夫。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魏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