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明天在哪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给出了一种可能。去年3月,青岛市选择李哥庄、姜山等5个强镇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要求其2016年达到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10万人、年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建立起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行政管理机制。今年7月,11部委启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提出试点“镇改市”,更为强镇的未来增添了无限想象。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陈晓婉
本报通讯员 李 晓 孔令华
10万人口咋聚集——
依托产业吸附就业
建成区人口10万人,这是我国民政部现行的设市标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改市”申报门槛,也采用了这一标准。
在山东,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小城镇屈指可数。2012年,我省有1224个小城镇,平均每个镇建成区只有2.5平方公里、1万人,总体上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承载能力较弱。
以产业聚集人口,是我省小城镇“长大”的经典路线。广饶县委常委、大王镇党委书记王国文告诉记者,在大王的工业化初期,为了动员住在周边村里的职工进镇住宿舍楼,还自己搞过“大王镇户口”,甚至让企业给职工发粮食、发补贴。如今,大王镇1417亿元的工业产值,吸引农民进城不再困难。
距离桓台县城30公里的马桥镇,规划2020年也要达到镇区人口10万人,而现在,全镇人口只有5.9万人。
“还是得发展产业。”8月21日,马桥镇党委书记许柯告诉记者,镇上金诚石化、博汇纸业两个民营500强企业吸纳了1.3万人工作,其他中小企业解决3000人就业。今年,还有两个百亿元的大项目即将开工,能解决2000-3000人就业。
“进镇,得让老百姓有活可干,有钱可赚。现在,马桥的工业产值600亿元,若达到1000亿元,吸引三产和人口的能力就大不相同了。”他说。
城市功能咋完善——
公共投入考验财力
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前不久被住建部评为全国8个“美丽宜居小镇”之一,建筑考究,街巷整洁,房价比市高新区还高。但镇党委书记樊西民觉得,目前该镇与小城市的功能存在不少差距。
“小城市应该是能工作、能生活的独立单元,城市必备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都应该有。张村有680家企业、7家上市公司,但三产比重低,大型高档的酒店、宾馆没有。张村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能提供的药物种类和医疗项目非常有限。”他说。
在马桥镇,每年都有几百人买房把户口迁到桓台县城。其实他们上班还在马桥,就是为了孩子上学。“镇中小学的教师有一些是民办教师转化过来的,基础比较薄弱。为了吸引教师,镇上给教师配了班车,近几年不断提高待遇,但条件优秀的大学生还是不愿意来镇上。”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方面是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人口的聚集需要持续不断的公共投入。张村镇镇区有3所小学,最后一所是2011年建的,今年又满了。去年,张村镇一年的教育投资达到6000万-7000万元。马桥镇给镇区所有居民小区供上了暖,为了让进镇农民能接受取暖费,镇政府每平方米要补贴7元钱。诸多支出对本不宽裕的镇财力都是考验。
“镇改市”该咋改——
打破编制厘清职责
前几天,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党委书记王勇从北京回来。为了把镇的组织架构重新设计好,他们和省编办特意请国内顶尖的公共关系、行政管理专家出谋划策。
李哥庄是青岛的老牌强镇,去年,胶东国际机场选址其西邻,给小镇带来了历史机遇。而青岛去年开始的“小城市”培育试点,财权、事权的下放和改革的鼓励,也让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去拥抱这一机遇。
“一个是打破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使用干部。再一个,将部门间职责边界划清,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和扁平化。”王勇介绍,按照方案,李哥庄将打破过去“1所4办6中心”架构,设置经济发展局、财政投资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纪检监察审计局等部门,还根据李哥庄特色设置了临空综合服务区推进办公室。局下不再设科室,扁平化,让更多人员上一线。
乡镇目前的财权和事权并不完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镇改市”试点或许能给小城镇以更大的自由。试点通知提出,“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
会是怎样的模式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镇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的理解:“镇改市”后应该是“县”级市,赋予其县级权限,但并不是把镇变成县城。现在的县级市,机构相当庞杂,横向有几十个部门,纵向有“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未来“镇改市”不可如此,而是尽量用现有的人员和行政成本,在城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