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滴纸穿书画情——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吴传麟

2015-02-15 14:44: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今天,在普通书画爱好者中,知道吴传麟先生的人可能并不多。但是在中国书画界能够被选编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的中国书画家就是屈指可数的了,而吴传麟先生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名家之中,足以见到他的书画作品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今天,在普通书画爱好者中,知道吴传麟先生的人可能并不多。但是在中国书画界能够被选编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的中国书画家就是屈指可数的了,而吴传麟先生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名家之中,足以见到他的书画作品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入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的作者,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丛书的责任编辑之一,这在中国美术界也是罕见的事情。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除了书法与绘画名家之外,吴传麟先生还有另外两个特殊的身份:一个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资深美术编辑;一个就是辛勤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种籽、积极致力于培育美术接班人的美术教育家。

  美术编辑:迟到的证书

  2012年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了《荣誉证书》,吴传麟即为这份证书的获得者之一。在证书上这样写道:“吴传麟同志:您为《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做出贡献,特颁此证,以资鼓励。”这份证书对于吴传麟先生来说,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不仅是对他作为《中国美术全集》这部巨著辛勤编辑工作的赞誉,也是对他几十年编辑工作的一份肯定;然而这又是一份迟到的荣誉,因为早在五年以前他就离开了这片他眷恋着且用笔墨书画着的土地。

  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美术编辑不例外,吴传麟先生也不例外。作为196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在经历了14年的下放锻炼之后,在李昭女士(胡耀邦同志夫人)的亲切关怀下,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先生和出版社副总编沈鹏先生亲自安排将吴传麟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专业创作及美术编辑工作春天的大门。他珍惜这份机会,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编辑工作之中。第二年,为编辑本社与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广东黎族染织刺绣》一书,他赴海南岛采风数月,工作之余画了数百张速写,并撰写散文《黎家风采》收录于该书中。该书先后获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银奖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二等奖。同年,由香港出版的《中国现代画家介绍》一书刊登了吴传麟先生撰写的美术评介文章《意匠经营惨淡中》、《极目苍茫银世界》、《润物细无声》、《秦仲文》等。

  做编辑容易,而要做个优秀的美术编辑是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出几倍的努力。吴传麟先生就是个勤奋加努力的好编辑,这一点从他所获得的荣誉中就足以证明:1991年,由他参与责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评比中获特别金奖;由他参与编辑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美术百图丛书》等也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奖、人民美术出版社最佳图书编辑奖等多项大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众多的殊荣,也是由于他作为一名美术编辑,兼具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他在职期间编辑出版了大量各类美术图书,并着重推出新人新作,即使在退休以后,他也仍然积极地为出版社推荐优秀作者,挖掘各类出版题材等,真正做到了为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倾心尽力。

  美术教育:传播艺术种籽

  因为大学毕业后吴传麟先生在下放锻炼工作的北京纺织系统中颇具影响,1968年始,一批热爱艺术的青年人开始追随他学习美术,并逐渐在社会上产生影响。1983年吴传麟先生应邀为京棉二厂职工美术书法学习班授课,12月13日《北京晚报》以《画家为工人作画》(舒唐拍摄)为题刊发图片新闻,介绍了他的教学情况,一时传为佳话,学生队伍不断扩大。

  从七十年代中期,每天下班后为多所学校上课也成了吴传麟先生业余时间的又一项社会工作。他的女儿吴丹旻女士回忆说:“那时我的年纪还小,下学后父亲接上我就去夜校上课了,我在教室做作业,有时困了趴在课桌上就睡着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从未停过。父亲那时上一次课是4元钱,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们还要围着他请教,经常又是一两个小时。到了周末他还把学生叫到家里免费传授,有些学生买不起画纸笔墨,父亲就备好画纸笔墨供学生们使用,还要让母亲为学生们备上一些饭菜,让大家吃了饭再回家。那时候很希望父亲有时间带我和弟弟去公园玩上半天,有时候很委屈,就问父亲您图的是什么呀?父亲说,我图他们对书画艺术的爱好与追求,图他们的认真与执着,虽然有的学生家境不允许,但是我有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什么不去努力呢?所以父亲就是这样,在工作与创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带领他的学生们一起写生,为他们传授绘画技法。”他还为多期《中国中小学美术》编写《绘画技法》及示范图例。吴女士感慨地说:“他的许多年长的学生是看着我和弟弟长大的,还有更多与我同龄的学生是和我一起长大的,我们就如同家人一样亲,逢年过节都会互相走动,即使父亲走了,我们还是亲人。”

  他就像园丁一样辛勤地培育着一批批美术接班人,得到他教益和指导的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地、各门类艺术领域卓有成就,可谓桃李满天下。

  美术名家:燃烧的蜡烛

  1966年是个特殊的年代,吴传麟的毕业设计作品《兰考精神颂》,因为非常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马上被印染厂选作织花丝绸被面而投入生产,并获得社会的好评。其间因为反对派系斗争,被批为“逍遥派”。缘此,他脱离学校的路线斗争,暗自向当时被批斗的李苦禅、郭味蕖等先生认真学艺,聆听教诲,深得真传,并被苦禅先生亲切地称为“画友小弟”,可谓难得的师生忘年交。1969年,他被分配到北京手套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先后当过车工、锅炉工等。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他没有忘记自己执著追求的艺术事业,多少次悄悄地拿起画笔到京郊写生,积蓄着美术创新的力量。在劳动之余他系统地研究并大量临摹历代碑帖,为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由北京手套厂调到北京国棉三厂工作,为外宾接待室创作了山水画《井冈山》、《延安风光》等。第二年,他又被借调到北京纺织设计研究班工作,他设计的7种棉布印花花样投入生产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同年调入北京针织总厂设计室,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1979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他成功开发了国内针织品手绘技术,成为国内针织产品手绘的先导,该手绘产品一经问世极受市场欢迎并多次应邀为外宾表演。吴传麟先生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在基层锻炼的十几年是他日后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与工人们建立的兄弟般的深情厚谊也是他终生难忘的美好情感。

  1980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更让他的艺术天赋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在繁忙的编辑、教学之余,他开始了更深入的艺术研究和探索。1982年2月11日,《北京晚报》发表了焉钢、为民撰写的文章《名山大川入画来》,首次全面介绍了吴传麟先生的艺术成长经历及艺术成就;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作品》中收录其山水画作品《雪景山水》,《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山水画作品《匡庐瑞雪》;5月,《诗刊》发表水墨写生作品《南海夕照》;12月,《延安文学》发表花鸟画作品《海棠双雀》。

  1983年6月5日,《工人日报》刊登了他创作的中国画《南海人家》;7月5日,《中国日报》英文版刊载陈嘉撰写的文章《Artist to display ‘coal bin’paintings》,以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吴传麟的艺术成就及其创作的《春江水绿》、《观瀑》、《湖边新月》、《晨渡》等书画作品;《中国画》发表山水画作品《海上升明月》;8月,中国美术馆展出其巨幅山水画作《春荫澹澹蔽人家》;10月25日至11月8日,应山东省美术馆之邀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并大获成功。此次画展共展出书画作品129幅。刘开渠先生亲自为画展撰写前言,舒同先生为画展题字,张逊三、黑伯龙、刘鲁生、弭菊田、王天池、于太昌、李铎、欧阳中石、吴泽浩、王炳龙、朱鸿祥等师友出席画展开幕式。10月29日,《大众日报》以《真诚追求艺术的人》为题细致地分析了他的艺术创作观念并全面介绍其艺术成就。11月28日,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记者周衍麟、武美潜采制的录音专访《丹青妙处传真情——访中年画家吴传麟》。

  之后的几年里,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先后收藏了他的中国画作品《忆江南》、《漫天飞雪眩双目》、《江上春雨》、《庐山》、《春阴澹澹蔽人家》、《江山胜览图》等。

  应该说,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是吴传麟先生进入创作高潮并被社会广泛宣传关注的高峰期,在十年的时间里,他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连续举办了六次广有影响的个人书画展。在绘画上,他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书法被誉为“铁笔金钩”,中国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的奠基人刘开渠先生曾这样评论他:“吴传麟不但继承了中国民族绘画传统,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优秀所在,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手段。其作品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国绘画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意识,体现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趣,使其作品具备了很强的生命力。”

  他画中的江南格调高雅、风格清新,在荣宝斋成了“抢手货”。按常理说,面对扑面而来的荣誉和赞美,以及大量重金索求他墨宝的收藏家,他应该感到成功的喜悦。但是此时的吴传麟先生却渐渐停下了原有的脚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之路是否太快?创新之路是否还不够坚定?经济市场的导向是否阻碍了自己艺术的发展?他深深地懂得一位好的画家不该局限在原有的绘画模式中创作,而祖国的江山壮美,是自己一辈子也描绘不够的。于是他远离了媒体与市场,躲开了喧嚣与浮躁,独自跑到黄土高原、西北大漠、东北林海、边防前线去深入生活、写生创作。面对他的举动,许多热爱他艺术的人不理解,认为他“太冒险”;许多收藏家不理解,认为他“放着成熟的市场不做,太傻了”。面对世俗的种种猜测,吴传麟先生感慨地说:“是艺术迎合市场还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家的良知与良心所在。反复画自己熟悉的但是千篇一律的作品,然后换得金钱与赞美虽然简单,但是湮没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也辜负了前辈师长们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所有重金邀约,也推掉了各种形式的商业画展;但是他却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步伐,没有停下与师友的艺术交流。放下了重重羁绊,他开心地对朋友说:“没有指定的创作真好,没有应酬的挥毫真棒,为艺术献身就应该这样。”吴传麟从热热闹闹的艺术圈子里消失了、沉淀了,可是一大批讴歌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诞生了。人们发现他的书画创作日臻丰富与成熟,一直关心吴传麟艺术发展的刘开渠先生这样评价道:“从许多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吴传麟艺术发展的轨迹,已经由清丽典雅、疏淡幽远的格局转向沉浑凝重、浩瀚博大的风貌。有些画面还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体现了他对人生深邃而广博的思考,这是艺术家思想发展的必然阶段。从而,可以看出吴传麟的艺术日臻完善。”

  及至吴传麟先生中年以后,他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凡是观看过他书法作品的人们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那幅《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观之犹如亲眼看到滔滔黄河奔涌向东注入大海,高耸入云的华山上摩青天。“千”字一竖力透纸背,仿佛是一把宝剑,要穿越山峰直达云天。整幅作品充分展现出吴传麟先生对爱国诗人陆游“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艺术人生追求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为了回顾吴传麟先生的艺术创作轨迹,向家乡人民展示其在中国画、书法艺术领域的贡献和成就,弘扬他坚持以民族传统绘画为根基、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并以大众喜闻乐见为宗旨的艺术创作精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山东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名家·吴传麟遗作展”即将于9月8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特为此次展览撰写了前言,其中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吴传麟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均有所成,各具特点。其山水画内容多来源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写生,构图新颖,以势取胜,表现出了时代特色。纵观中国几千年来中国艺术之有大成者,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由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基础理论。吴传麟先生的山水创作师法自然,得自然之神,加之心源中的学养,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能够获得超于自然的生趣和美的意蕴。……吴传麟先生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反映到笔墨的运用上,能够以书法入画,并以不同笔法的混合运用,使画面的笔墨在变化中呈现出多样性的趣味,从而维系了传统的传承。显然,在所受到的现代教育的背景下,他又能够吸收西画中注重光影的表现手法,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清新,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创新精神。当然,从这些具体的画面表现中回到他的书法创作之上,其不失古意的书法,可以看到传统中国艺术中书画同源的关系,而互为补充的相得益彰,又成为吴传麟艺术中的另外一个特色。……吴传麟先生的书画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如同泰山上的一块普通的刻石,既有其自身的价值,又有一个在整体氛围中的作用,它是我们研究20世纪中后期中国画发展的一个个案,是一个经过现代美术教育培育又回归到中国水墨画传统的个案。

  吴传麟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是他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深的思考。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在大师的遗作中找到中国书画的魂与神,找到思想的出口和精神的驿站,找到艺术家良知的“心”家。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夏莉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