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1938年6月,中共中央和冀南区党委决定,鉴于冀鲁边区战略地位重要,中央决定把这个地区由山东划归北方局和129师领导,并派129师的津浦支队和115师的永兴支队挺进冀鲁边区,支援冀鲁边抗日武装力量。
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冀鲁边区党政军的领导,1938年9月,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343旅政治委员肖华,率旅部机关及部分干部(共100余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进冀鲁边,对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挺纵”。到1938年底,部队发展到1.5万人。
“挺纵”在边区创办抗日军政学校,从1938年9月到1940年3月,举办5期,学员2000余人,为开展抗日斗争培养了大批干部。边区党、政、军、群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2.5万余人,冀鲁边区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从1939年1月起,日军集中重兵对冀鲁边区疯狂“扫荡”。八路军“挺纵”主力和冀鲁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连战连捷,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有力地保卫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更为重要的是,八路军在频繁的战斗中,逐步摸索出了平原游击战的特点和规律,对坚持平原游击战充满了必胜信念。
之后,“挺纵”主力奉命从冀鲁边区转移至鲁南、鲁西及鲁西北地区,开始新的抗日斗争。虽然“挺纵”在冀鲁边区时间不长,但在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加强政权建设,创建抗日根据地,以及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