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映渤海

2015-07-16 10:4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抗战爆发到取得最后胜利,今天滨州市的前身渤海区(1944年1月由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而成)的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做出了无愧子孙的历史贡献。

  风起云涌 渤海惊雷

  渤海平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渤海地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工人、农民、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斗争深入开展,极大促进了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为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在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七七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大举南侵。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爱国热情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渤海人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

  在位于河北、山东接壤处的冀鲁边区,中共津南工委响应“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积极筹划抗日武装起义,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7月15日,中共津南工委领导下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宣告成立。之后,各县党组织组建的抗日救亡组织相继加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各县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冀鲁边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声势越来越大。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于文彬来到冀鲁边区,建立了冀鲁边工委,盐山县、无棣县、庆云县、乐陵县等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纷纷建立。到1938年上半年,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为增援冀鲁边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7月,八路军115师第5支队和129师津浦支队进抵乐陵、宁津地区。9月,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肖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挺纵”。自此,边区党政军群各级组织得到巩固发展,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区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高涨。至1938年底,冀鲁边区共产党员发展到25000余人,抗日武装发展到15000人,边区得到扩大和发展,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位于山东省北部,处于鲁中、胶东、冀鲁边三大战略区之间的清河区,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恢复和建立党组织,于1937年12月26日和29日,先后组织和领导了黑铁山起义和寿光牛头镇起义,分别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和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此后,潍县、昌邑、广饶、临朐、益都、临淄等地先后爆发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第九、第十支队及临淄青年学生志愿军训团(三大队)、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等抗日武装。

  这些武装汇成强大的抗日力量,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游击区,为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8年5月下旬,中共清河特委成立,立即着手恢复、建立和充实中共地方组织,所辖县级党组织基本健全,基层党组织也得到较快充实和发展,同时,工农青妇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快形成,有力促进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6月,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大部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以淄博山区为依托,持续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至1938年底,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粉碎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的夹击之后,活动在胶济铁路西段南北两侧的邹平、长山、临淄和桓台地区,成为当地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流砥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