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于2005年7月3日—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344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世界历史科学盛会。大会的三大主题是:历史上的人类与自然;神话与历史;历史上的战争、和平、社会和国际秩序。
大会的主题、专题和圆桌讨论都力图展现全球化的宏观取向。专题发言中全球史方面的题目有:从比较观点来看非洲历史,欧洲和全球背景下的中欧政治文化,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历史观点和研究动态,甘蔗的广泛种植对五大洲的影响,启蒙运动与文化传播:区域经验与全球影响等等。
7月3日下午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的主题是:“历史的全球化与它的局限”。开幕式上有两个主要发言人,一个是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主席于尔根·科卡,他作了题为《悉尼、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和世界史的乌托邦》的报告;另一个发言人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娜塔莉·戴维斯,她发言的题目是《什么是历史中的世界》(她因故缺席,由别人代读)。科卡的发言具有激情并充满对未来各大洲历史学家通力合作的美好憧憬。他认为这次大会在悉尼举行,打破了以往只在欧洲和北美举行的惯例,而且由于悉尼地理位置的开放,从而为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更广泛地团结西方以外的历史学家架设了一道桥梁。他说,冷战结束之后,首要任务是把世界上来自不同大陆和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方法汇拢到一起,以促进和推动我们说的历史的全球化。
科卡具体使用的是“普世史”这一概念,他认为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职能就是推进全世界历史学家的普世史研究:“无疑,普世史是一个竖立的目标,它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观念和惊人的洞察力,它可以成为知识的源泉和工作的平台。“普世史的研究在语言、资料和思维方面具有挑战性,也具有很大的难度,然而,科卡很乐观地说:“普世史不是幻影,而是乌托邦。作为今天的历史学家,它能够、而且确实已经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富有成效的影响,即使仅在改变观念的意义上。这次大会无论在展示不同的思想、结果和方法上,还是在具有某些普世史的取向方面,都将是一个范例。”
科卡认为,国际史学会把历史学看作一种与特定集体认同相关的专门事业,为了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又把历史学作为推进普世化的潜能和动力,其工作是强调历史研究普世化的观念。
鉴于目前还难以建构起一种包罗万象、天圆地方的世界史框架,科卡提出了加强普世史研究需要的三个条件:对共同方法论的确信,历史学家应该拥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来指导对历史进行研究和叙述;包容的精神,历史学家的交流有助于兼顾好奇心与宽容,国际大会是培养普世史的基地;强调背景和相互关联,从普世的观点出发,历史学家把自己的特殊研究作为普遍的相互关联和相互牵连的事物来看,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构筑和解释它们。“总之,共同方法论的确信、包容的精神和强调背景的相互联系——如果说这些是普世史所表明的特性,那它怎么会是乌托邦呢?乌托邦是值得向往的,它不可能完全实现,却对现实产生影响。”
会议除主题、专题外,还有20个圆桌会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6个研讨会。
20个圆桌会议的议题是:1.儿童与战争;2.公民社会:外民权、性和公共领域;3.不公正、记忆与政治:偿还的例证;4.人权:从历史视角看普世宣言及斗争实践;5.历史上的老年人;6.历史学家和受众;7.话语分析与通俗文化的复归;8.社会科学与文学之间:历史地位的改变;9.超越文化转向(此题目取消);10.身体的政治;11.历史学、人类学和考古学;12.历史词典与百科全书;13.山区居民与社会:自然与文化;14.苏联在联盟与解体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历史学的作用;15.历史与博物馆:新的讲述;16.古代世界的外国人;17.作为历史问题的恐怖主义:概念、方法与结果;18.劳动者:劳工史与自传;19.欧洲与亚洲:1400至1900年的文化流动与文化市场;20.用牢记来面向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六个研讨会是:1.新千年中欧在东西方之间的位置;2.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转变;3.拉丁美洲:民主和新政治史;4.现代性历史的再思考:东亚道路和模式;5.加勒比海:多元文化主义与少数民族;6.文化之间的对话:做一个明天的历史学家。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成员的增加和通讯的便利,国际史学会随之而来的工作量迅速上涨,其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日益显得捉襟见肘。仅仅从1997年到2005年,秘书处的通讯量就增加了4倍,秘书长的工作不堪重负。在持久性的制度基础上,或许,国际史学会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学术性的实体才能更好地履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