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4日讯(记者 张晓涵史春勇)24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进入正式会议日程,在山东大厦举行了两场主题会议,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书写情感的历史”。来自全球的近千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会议由中国社科院的王建朗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 María Dolores Elizalde作为召集人,芝加哥大学的彭慕兰为评议人。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士、孟加拉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发言。他们发表了对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探讨贸易路线和在历史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交流;分析中国所参与到的早期全球化过程;关注罗马帝国和中国之间早期的接触,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尤其是在明代的白银货币化以及长期的影响、对内和对外的影响。
召集人María Dolores Elizalde在会上表示:“我们这次主题会议的目的是要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试图去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世界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另一名召集人王建朗则表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个话题意味着我们在观察中国、讲述中国的故事的时候,要从全球视野下进行,我们要以更开放的眼光进行分析,把中国社会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的视野当中。
主题会议“书写情感的历史”,则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史中心的Ute Frevert和西澳大学情感史高级研究中心的 Andrew Lynch召集,墨尔本大学的Charles Zika和西澳大学的Jacqueline Van Gent为评议人。来自全球的12位发言人就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涉及欧洲近代早期的情感经济、广告文化与近代消费群体的形成、情感和“他者”的塑造、精神分析理论与创伤研究等。
热点关注
中国从明朝就开始全球化
在24日举行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万明所作的关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学者和媒体的关注。
万明在发言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始于16世纪,白银货币化在明朝期间,也就是1368年—1644年之间是全球化故事当中的一部分。白银货币化经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过程,在明朝早期,金银是被禁止用于交换的,它们也并不被视为是一种合法货币。
而白银的货币化和被社会接受都是发生在明朝后期。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是在全球化之前出现的,在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中得到了确定。在明朝后期,中国对于银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国内生产量不足,所以需要从国外进口白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白银供应商,他们是日本和美国。
在16世纪初,当全球化孕育萌芽,明朝的白银变成主要的社会流通货币,而且也开始成为国民账户中记账的一个主要单位,使得明朝的白银经济得到了形成,进入了白银时代,中国因此变成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张晓涵 史春勇)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825/1475724.shtml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