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给我足够的史料,我将还原历史。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出现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有着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时代的宏观背景;国际组织作为一种新式机构的大批涌现是组织类型的的基础;而历史学自身的进展则为其专业前提。
一、帝国主义时代
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为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在威胁着世界和平,迫使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历史角度探索维护世界和平之道。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的确立,到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而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又被称为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在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起共同组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发展为一个囊括全球的、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全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帝国主义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制订和执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主要政治军事首脑称为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帝国主义理论源于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作家中,德国的希法亭、俄国的布哈林、托洛茨基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列宁则是使这一理论声名卓著的最后具有贡献之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国际范围之内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手段。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到1910年时,全部船舶的总吨位增长到3460万吨,比1870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汽轮已占75.7%。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业发展更为迅速。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到1913年,全世界的铁路已长达110.2万公里,比1870年增加了4.2倍,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各大陆的铁路网。
在通讯技术方面,1869年,日本的东京和横滨之间开通了电报业务,1871年上海和伦敦之间建立了海底电报电缆联系,1874年,从伦敦到巴西佩南布科之间的海底电缆建成。这样电报把棉花产区、丝茶产地和咖啡种植园的信息与世界市场中心英国都联结起来。1895年,英裔意大利人卡格列莫?马可尼(1874-1937)改进了赫兹等科学家的发明,发展出了真正实用的无线电报,并且申请了专利。1875年6月2日,美国人贝尔对电话的发明宣告成功。此后,世界上电话普及的速度都一直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电话普及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通讯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1890年,世界有20万部电话机,1900年约为100万部,1910年猛增至800万部。
国际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结成的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规定生产规模等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19世纪60~80年代是国际垄断组织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在国内确立了统治地位,国际垄断组织也迅速地增多和发展起来。例如,美国和德国的电气总公司一直为瓜分世界电气市场进行激烈斗争。1907年这两家公司达成暂时妥协,订立了瓜分世界市场的协定。在航运方面,1903年汉堡—美利坚公司、北德航运公司和摩根英美航运托拉斯之间,也签订了划分航运范围的协定。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各国垄断组织已跨越国界,标志着世界范围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188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签订的《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 则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到1900年,非洲90.4%的领土,亚洲56.6%的领土,美洲27.2%的领土以及大洋洲的全部,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截至1914年,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面积达1200万平方英里,人口3.9亿;法国的殖民地面积为400多万平方英里,人口6000多万;德国殖民地面积120万平方英里,人口1300万;比利时殖民地面积91万平方英里,人口1500万。 同时,亚洲的中国、伊朗和土耳其和拉丁美洲各国,被纳入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随着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和相应的国际法原则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在列强争霸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在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列强都积极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20世纪初,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各国之间争夺的加剧,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
二、 国际组织的发展
传统的世界现代史叙事框架是一战的起源和过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的起源和过程、冷战的起源和全球对抗、两极世界的结束和后冷战时代,其核心是国家行为和国家之间的对抗。若转换视角,在超越民族国家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条人类和平与合作的主线,自19世纪后期以来,大量出现的国际组织是这条主线的主角。到二战之后,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使得各国意识到对抗和战争不足以解决人类问题,意识到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国际交流和对话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都为意见相同者和相左者提供了重要的对话和交流平台,各国史学家藉此反思和探讨各民族国家和世界范围的历史问题。
国际组织的出现除了帝国主义时代货物、资本、劳动力形成的世界网络和殖民地管理体系这些物质条件之外,还需要有一种全球意识,即跨越国界的利益目标追求。这种全球意识体现在各种国际组织成立之初的章程和宣言之中。
19世纪后期,国际组织以每年1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一个现代政府间的组织是中欧的莱茵河航行中央委员会,1815年成立。1855年,第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基督教青年会世界联盟成立。随后成立的重要国际组织有:1856年的国际航海联盟、1864年的国际红十字会、1865年的国际电信联盟、1878年的万国邮政联盟、1885年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定、1888年的国际议会联盟和国际妇女理事会、1891年的国际和平组织、1899年的国际和平大会、1894年的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
世界语运动在1890年时只有3个俱乐部,1900年增至26个,1908年成立了国际世界语协会,1914年俱乐部数量更达1800个。1910年,当时的国际组织总部——国际协会中央署在布鲁塞尔成立,并出版《国际生活》杂志。
据国际组织联盟统计,到1909年时,国际组织的数量已达213个,其中非政府组织占居多数,有176个。到2000年时,国际组织已有53841个,其中非政府组织47098个,占87.48%的比例。 非政府组织并不意味着与政府无涉,例如,1864年,就是由瑞士政府发起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
学术组织的国际会议则始于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在19世纪最后10年间,西欧和中欧的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广泛的制度化对话,并以1899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科学院联合会作为达到顶峰的标志。国际史学大会的性质属于非政府组织中的学术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其成立之际也是由荷兰政府出面组织的。1898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史学大会的召开,即是由荷兰政府出面发出邀请、通过各国驻海牙的使节转给各自的政府的。
三、近代史学的成熟
历史学在19世纪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有了公认的范式和跨国交流的需求。一门学科的成熟和正式形成需要有公认的范式,就历史学而言,范式包括的基本内容有: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历史学家需要哪些资料,他取舍、考证和解释资料的标准是什么?采取什么表达方式?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历史学的本质是什么,是科学还是艺术?历史是否有规律可循?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只有对这些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历史学家的共同体才能存在。
近代史学的成熟以德国的兰克史学的出现为标志。在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的内容是证词和探究,即通过目击者的陈述探究历史事实。到希腊化和古罗马时代,修辞成为历史的第一要素,证词和探究服从于修辞,历史学成为文学和修辞学的附庸。到兰克时代,西方史学完成了职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任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达46年之久,其著作全集有54卷之巨,代表性的作品是《现代历史作家批判》《教皇史》、《腓特烈大王传》《瓦伦斯坦传》和《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他之所以有“近代史学之父”的美誉,缘于他所创建的兰克范式。具体来说,兰克主张历史学家奉行历史主义思想,提出史学的任务是还原客观真相,史学家对研究对象要保持超然的态度,不能掺杂着自己的价值判断,要“如实直书”。历史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历史学家应该研究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这些历史对象都是具体而独特的;历史不能依赖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而要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理解”。历史主义也是一种世界观,认为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进步的过程,所有问题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凸显意义和价值。在这方面,兰克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作了比较:“哲学家是从他那制高点上观看历史的,一味只在进步、发展和整体之中追求无限;而历史学却在每一桩存在中都识别出某种无限的东西,在每种状况中、在每种生存中都有着某种出自上帝的永恒的东西。”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治史,依靠的资料是一手资料、特别是官方档案。他提倡对史料进行系统的批判和考证,具体的就是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学派 和哥廷根学派 的外证法与内证法的结合。兰克史学的表述方式是叙事。在教学方面,兰克完善了研讨班(seminar,旧译“习明纳尔”)形式,研讨班的准则是“准确、批判和深入”,兰克及其子弟以此方式培养了一批批欧美历史学家。
兰克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德国本土几乎一统史学界的江湖,成为史学的正宗。兰克的影响遍及欧美各国,英国的阿克顿、瑞士的布克哈特、法国的莫诺和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等都是各国史学届执牛耳的人物,一概出自兰克门墙。
近代史学形成的标志除兰克史学的范式外,还有大学中开设了历史学的系科,设置了历史学的教席。各国历史学家的共同体——各国史学会也逐渐组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于1868年成立,芬兰历史学会成立于1875年,美国历史学会成立于1884年,法国于1886年成立了外交史学会。历史学家交流成果的期刊园地也创办出来。
在各国杂志和历史学会重建过程中,兰克的影响力得以凸显。《英国历史评论》创刊号开篇就是阿克顿勋爵的《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历史学会创建时选举兰克为第一位“荣誉会员”。
兰克史学虽自称“客观”,但以兰克自身的研究来看,他的研究侧重于西欧民族国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拉丁与日耳曼的六大民族,即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日耳曼民族的斯堪的纳维亚、英格兰和德意志。就其政治理念说,他服务于俾斯麦统一之后的、皇帝集权体制的德意志帝国。兰克所说的科学是指客观、中立地探究信史,其对立面是带有主观偏见和臆想的历史,他的科学不同于日后历史学科学化或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中的科学一词,在性质上,兰克史学是人文、是艺术。20世纪之后历史学日益受到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史学的性质有科学化的倾向。
兰克史学奠定了国际史学组织的学科基础。具体实践上,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推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成立的因素主要是三个:
第一,对历史学的自我认知的需要是推动大会成立的学科动力。抛却方法论方面的分歧,各国历史学家需要对于理论和方法达成基本的共识,以使历史学研究以一种科学的形式得以展开。兰克的历史主义忽略了政治史以外的领域和官方档案之外的资料,不追求系统地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不注重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史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方法上重描述轻分析,这些都是他的缺点。20世纪之后兴起的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补充兰克史学的不足。还在19世纪末,在德国本土,已经有人质疑和挑战兰克史学,此人就是卡尔?兰布雷希特。兰布雷希特在1891年出版的《德国史》第一卷倡导以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规律。他批判了兰克史学专注于政治和个别事件、只使用描述方法的做法。兰布雷希特只能做一个先驱,德国学术界对这样一位史学的先知群起而攻之,他只能做一个落落寡欢的另类。
第二,欧洲国家历史学家需要一个表达对于世界和平与国际主义不同理念的平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了一系列国际冲突事件:1898年英法在非洲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的法绍达事件、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的布尔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历史学家作为人文学者,该如何认知和表达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理念?这需要一个平台。但历史学国际化组织的出现又与自然科学的国际性组织有所区别。自然科学研究声光电化、大地海洋、天体物理和自然生物,内容客观,各国科学家之间彼此相对容易交流,而历史学方面的国际交流则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主观差异。
在学术观点的表达形式方面,自然科学可以使用数学公式和图标交流研究成果,而历史学则需要使用具有广泛差别的各民族语言。近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如伏尔泰、吉本和兰克在处理本民族之外的研究对象时语言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而语言沟通障碍一直贯彻着史学大会的始终。
第三,探索历史科学与大众社会共生关系的实验要求。历史学家需要对大众社会传播史学知识,也需要读者群体的反馈信息,在历史学家和史学爱好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恰当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和广大同业参与者之间需要有一种选举和民主的组织框架机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20世纪曾经两次终止活动,大会在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组织建构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全球化和民主化历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史学大会,关注大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大会的组织者和决策者的工作方法也需要与时共进、不断创新。历史学家最熟悉民主与专制的历史,但是历史学家自己的组织会比其他组织更加民主吗?史学大会是一个实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