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2015-06-02 10:28:00来源:作者:

  刘军,1966年2月出生,中国海洋局北海分局“向阳红09”船轮机长。

  “向阳红09”船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唯一的母船,担负着我国深潜事业的保障任务。这艘功勋船已有37岁高龄,尽管设备严重老化,大小故障不断,但在轮机长刘军的精心驾驭下,从2009年“蛟龙”号首次入海至今,有力保障了我国载人深潜7062米新纪录,为我国一举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强国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心系“蛟龙”,情系深潜。万无一失的船舶动力保障是刘军自己立的“军令状”!为解决船舶机械设备严重老化带来的问题,刘军组织机工加密检查、加倍保养,以他们翻番的工作付出,确保了海试的顺利进行。

  2012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刘军在超高温、强噪声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保障左右主机连续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期间,化解了母船机械设备的一次次险情。此次海试首次下潜成功后,“蛟龙”号上浮途中,舵机出现‘跑航’现象,如不能即刻稳住母船,即将浮出水面的“蛟龙”很可能遭遇撞损危险。刘军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冲进舵机房,冒着50多度高温挥汗奋战抢修成功,确保了潜器顺利回收。

  这样的应急在7年的海试中是常事,刘军在茫茫大洋上组织吊缸抢修船舶主机已记不清多少次。每次吊缸,他都要在100多分贝噪音、50多度的高温中高强度持续工作至少4小时,期间他和机工每人要靠4-5升水支撑。

  而7年全程参与了100次“蛟龙”下潜试验的刘军,却是数百参试者中唯一从未现场见证过“蛟龙”入出海的人。因为在每次收放潜器时,他都会和电机员在机舱中通过手动配合自动调节,确保两台主机不出丁点问题。

  临危受命,化险为夷。今年年2月3日,在“蛟龙”号完成第100次下潜进行回收作业时,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液压马达出现故障,“蛟龙”号无法被回收,我国唯一的潜器,还有三名下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抢修谁能完成?现场临时指挥部找到刘军。刘军没有丝毫犹豫,带领机工,站在10几米高空的吊笼上,悬摇着奋战2个多小时,按第一方案完成抢修。此时专家组为确保回收安全,又要求他们重新进行第二方案。这意味前面白干了!机工们受不了了,“‘老轨’,我们还是别管了,又不该我们事。”“三条人命在海上,不管怎么行?!”刘军的话语掷地有声。由于作业现场光线昏暗,船舶烟囱冒出的废气熏的他们眼泪直流,在这样恶劣的高空环境下他们将150公斤重的液压马达拆卸维修好再装回座内,整经过了一个通宵。当在海上颠簸了一宿的“蛟龙”号被成功吊起终于回到母船,当三名下潜人员出舱热泪盈眶时,夹板上沸腾了!队员们情不自禁地抱住出仓人员,更多地围抱住满是油污的刘军。

  有困难找“老轨”。海试中凡是上过“母船”的人都知道“有困难,找‘老轨’”。不管上船前多么认真地准备,上船后,海试队员都会发现工作生活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找到“老轨”,都就不是问题了。生活的事且不说,潜水器只要出现机械设备和零部件损毁,大家都知道找“老轨”最靠谱。采样筐丢了老轨给做,换能器底座坏了老轨给修……50米遇到的水声通讯专业难题都交给了老轨。就这样7年中,刘军为参试单位一次次解难,皆一丝不苟,从不嫌麻烦。他知道,找他的这些事看似小,但对潜水器作业和科学家实验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马虎不得。难怪总专家组组长丁抗这样评价:没有“老轨”这帮人,中国的载人深潜是干不成的!

  鉴于刘军扎实的轮机专业知识和在海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科技部863计划海洋领域办公室聘他为“蛟龙”号现场专家验收组成员,参与完成了载人潜水器三大类、300多个项目的现场验收工作,得到了课题组和海洋领域办公室的一致赞誉。

  刘军曾获荣誉: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2011年—2013年公务员考核三等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