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3条街,46年,很平常的一组数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不平常。
在滨州市邹平县焦桥镇孟王村,每天清晨大家总会看到一位身体硬朗的老人清扫街道的身影。这位老人并不是清洁工,而是年过70的老党员马希玉。
孟王村村中共有3条各500米长的街道,不管严寒酷暑,早晨5点多钟开始,马希玉便推着小车出门清扫,扫完一遍需要四个多小时,他把树叶、纸屑等垃圾扫成一个个小堆,再用小推车把垃圾集中到固定存放点。他一年会用掉至少3把大扫帚。这件单调而重复的事情,马希玉已经坚持了46年,义务扫街也已达7000多公里。
说起扫街,还要从马希玉青年时期一段军旅生活开始。1965年他入伍成为一名炮兵,同年入党。“那个时候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两周年,部队上专门组织学雷锋活动,号召战士们从小事做起,做好事,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在部队上扫街、洗厕所,1967年的时候我被评为全团学习雷锋积极分子。”说起当兵的往事,老人满是怀念。
1969年,26岁的马希玉退伍回家,从那时起他把“雷锋情结”带回了老家,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清扫街道、清理垃圾、垫坑补道的身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以前乡村土路的真实写照。土路坑洼不平,他就拿着铁锨一点一点地铲平、垫平,路面脏乱的时候就用笤帚扫干净。夏天,风雨过后,老人就开始在路上排水、垫道;秋天,树叶枯落,老人把落叶清扫集中装进编织袋送到村口垃圾存放点;冬天下雪,别人还在睡梦中,老人已开始在道路上扫雪。46年来,他已记不清换了多少扫帚和铁锨。在马希玉家门楼的过道里放着十多把已经散开的扫帚,有些已经被雨水淋得发黑,它们见证了老人为村里卫生所做的点点滴滴。
马希玉常称扫街是自己的一份职业,从一开始他就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因此,哪怕是身体出了状况,他也从不耽搁。前年有一天,马希玉发高烧,烧到了38度,
但他顾不上休息,刚拔下针头,就拿起扫帚去街道清理垃圾。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家人、邻居纷纷加入他的扫街行列,逐渐形成了一个七人组的扫街队伍。“我们有固定的七名成员,平均都在65岁以上,大家一起干,街扫起来比我一个人干快多了。”马希玉如是说。
马希玉老人默默的付出,不仅换来了家人、邻居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马希玉老人荣获第三届全县道德模范、第四届全市道德模范、感动滨州?2013年度人物、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在焦桥镇“道德讲堂”上,播放了马希玉老人的事迹短片,他的行为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好评和效仿。以凡人善举的典型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感受道德的力量,他的事迹,在全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了邻村乃至全镇群众积极投入到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来。如今,农村环境卫生已取得显著改观,焦桥群众从中感受到了新的变化和幸福。
扫街不再是他的专属,闲下来的马希玉依然习惯于每天早起,捎上扫帚,只要发现地上有污迹,都要停下来打扫。傍晚,天边抹着几片红霞,闲不住的马希玉老人又在村文化广场边烧起了热水,这是专门为村里的广场舞文艺队准备的。他还主动拿出儿子们孝敬的好茶叶,与大伙一同品茶。“咱村多亏有老马大哥,村里干净了,我们跳舞时渴了还不愁没水喝,跳舞跳得更带劲更舒服啦!”文艺队队员王翠莲在活动休息之余说道。“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马希玉听了大伙的称赞总是如是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