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山东的文明轨迹——山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之二

2015-08-20 13:49:00来源:作者:

  □ 本报记者 赵 琳

  在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活动中,我省的威海、潍坊、东营3市当选,青岛、烟台、临沂、淄博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荣誉称号。至此,我省共有7座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居全国前列。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各地加大民生指标权重,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在办实事、解难题的同时,也在用文明的力量感染着大家,把齐鲁大地变得更美丽、更温暖。

  环境美了,要让改变看得见

  8月,正是威海最热闹的时候,碧水金沙的自然环境和优美整洁的城市面貌,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泰安游客隋宪玲说:“这儿环境真干净漂亮,我还看到有好多志愿者在捡垃圾。威海文明城市真是名副其实!”

  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威海在22个地市级中综合排名第一,靠的就是这“看得见”的实力。威海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近年来先后完成79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完成6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增绿化面积5.2万多亩,解决影响市容环境秩序各类问题2.1万多个,年均“蓝天白云”天数达到320天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

  “现在一出门,就有逛公园的感觉。”在东营,一位胜利油田的退休职工讲起城区变化,很是感慨:“路上变干净了,大家伙都不好意思搞破坏了。”东营市建市时间短、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在创城中统筹推进东城提升和西城改造,借省第五届城市园林博览会举办之机,建设改造城市公园7处,新增绿地115万平方米。

  济宁在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虽然没能中选,但也尝到了文明创建的“甜头”。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中,济宁对市、区两级的环卫保洁、园林设施养护运行、河道管理实行全天候监管。市级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要求,城市管理日益网格化、精细化。

  烦心事少了,赢得民心民意

  在这儿,城里市民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只需步行10分钟,农村村民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只需15分钟——这就是潍坊的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了打造好这个“服务圈”,潍坊实施文化场馆、农家书屋等七大惠民工程,投入120多亿元建设120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

  文化小舞台,百姓大社会。从文化惠民工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推动精品创作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从整治黑网吧、治理黄赌毒到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创建把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健身操、广场舞……每当夜幕初合,在东营城区的广场、公园、社区街巷的空地处,群众文体活动缤纷上演。精彩且不扰民,大家各美其美。别小瞧了这些活动,东营拿出3300万元扶持基层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同时,东营城区30个社区工作站还设立了“便民公益金”,让文化活动生机勃勃。淄博在全国率先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区域全覆盖的基础上,还在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实施电钢琴、乒乓球、毛笔字“三个一”标准化提升工程,使广大青少年普遍掌握了一门文艺特长,拥有一项体育技能,传承一项文化项目,中央文明办将其写入《2014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

  民生无小事。文明城市创建总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各地努力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赢得了民心。

  淄博去年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6.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80元。东营建设“网上虚拟大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