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非遗申报后时代的守望

2015-07-30 11:13:00来源:安徽日报作者: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条约。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已走过了10余年历程。 10年来,和大多数省份一样,我省的非遗保护由梦想照进现实,体系逐渐健全,内容日渐丰富,非遗项目申报在 “快车道”上行驶。未来,非遗保护将呈现怎样的姿态?

  大数据见证现实

  孔雀东南飞,故事传颂千年如今跃然纸上;徽州竹雕,而今更名“竹刻”成功跻身国家级非遗项目;砀山四平调,虽只有60年历史却融合了花鼓、评剧、京剧、梆子多种曲调;歙县西园喉科医术,在传统医药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传说、一项技艺、一段唱腔,看似朴素却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大众或熟悉或陌生的非遗项目,组成了我省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的丰富图景。

  本次申报,我省共有12项入选,高于全国省、市、自治区项目入选平均数(约8.5个)。分别为民间文学2项、传统美术2项、传统技艺2项、传统音乐1项、传统舞蹈2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1项。目前,我省已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60项(不包括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343项。

  稳步增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逐渐健全的非遗体系的背后,是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非遗普查工作。据统计,直接参与普查工作人员20144人,协助普查及被调查 人 员约10万人。普查共形成文字记录1981.46万字,保存电子资料977.49G,搜集非遗线索10016条,征集实物1521件。省非遗保护中心胡迟介绍,在申报项目的同时,已经全面摸清了全省非遗资源分布及存续现状,为科学保护我省非遗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摸家底创意再现

  系统开展非遗申报保护的这些年,是一个“摸家底”的过程。面对汗牛充栋的项目,我们该怎么办?留名史册之外,还有创意再现。

  针对不同项目特征、生存状态、传播途径等属性,我省制定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抢救式保护、博物馆保护、生产性保护、宣传性保护、教育式保护等方式构成我省非遗的科学保护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对濒危项目的采录,早于全国的非遗数字化采录工程。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阵地、有示范、有规模、有品牌,我省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和培育。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为众多非遗项目搭建了保护传承的平台,为传承人提供了传道授业的舞台。二是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2011年5月,我省申报的中国宣纸集团、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在全国领先。三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建设。目前,我省有各类专题博物馆26个,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中国宣纸博物馆等;民俗博物馆15个,如淮南市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安庆市岳西县民俗博物馆等。这些面向社会开放的平台也逐渐成为一个集传承、教育为一体的公益机构。

  与一些濒危项目相比,我省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具有较强生命力,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约占全省非遗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2012年,我省创办首届中国(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秉持展示和体验的理念,传统技艺在手艺人指尖上复活了,也在观众心目中重生了。省文化厅非遗处左金刚介绍,传统技艺有自己的优势,即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与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现代传媒的结合,使得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有了焕发新生的机遇。非遗转型升级、非遗衍生品市场拓展、利用非遗核心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等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未来在非遗和造型设计融合方面,大众的愿望是多涌现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文化需求、同时又能展现非遗核心元素项目的设计。当然,将非遗这种极具传统特色的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持非遗核心元素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让非遗“活”起来,还需要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研究。

  重保护薪火相传

  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全国共298个项目入选,低于前三批入选数量。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媛媛认为,一方面是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决定了具有较高价值的非遗项目数量终会越评越少;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总体思路正逐渐由申报认定向科学保护调整。不久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发布,《条例》的一个特色是在国家根本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发展和保障监督的内容,这一内容离不开“人”的因素,无论是“传承人”的努力,还是“局外人”的助力。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人士近日表示,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四个年头,明年将在全国进行贯彻《非遗法》的执法检查,还将建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继续完善国家级名录项目“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国家级非遗名录应保持适度规模,项目“适度”,却意味着传承人必须“进步”。

  我省出台的这一条例,从促进代表性项目科学传承、激发传承人工作积极性、保障传承人权益的角度出发,对传承人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项目保护单位不履行传承义务及保护职责的,将按照规定的程序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或保护单位资格。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9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搭建传承平台、补贴传习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拓展传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活态传承成效显著。左金刚介绍,目前我省也在探索推出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双年考核”工程,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长期在基层和一线工作,其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有待提高,未来将按照不同门类和项目对传承人进行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培训。

  非遗项目的相对静态与非遗传承人的相对动态,目的是为了让非遗逐渐普及起来。去年,省非遗保护中心编著《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其中皖北卷于今年7月初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皖北卷将学术性、可读性、通俗性三者融合,力避知识介绍的枯燥呆板,易为青少年读者接受。每一非遗名录的介绍都包括了它的主要形态、制作技艺、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和最重要的传承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存续现状、文化艺术价值、保护传承路径等。这是文化部门联手教育部门,使之成为中小学普及非遗知识的教材的一次探索。

  非遗保护工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中小学考试改革相结合,乃至在重大考试命题中关注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文化在基础性教育中的比重,也许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给未来、交给下一代的最好方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