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枪墨弹战山头

2015-07-08 14:11:00来源:大众网作者:于岸青

  大众日报记者 于岸青

  《陈冰文稿选集》日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冰同志在战争年代曾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9月15日,拿到还散发着墨香的书,陈冰次子陈嘉对家人说,我要把书送到爸爸工作过的地方,第一站去大众日报,明天就走。

  初次到大众日报,但陈嘉并不生疏。他说,我们兄弟姊妹成年后都没来过大众日报,但都不陌生 ,因为那是父母口里常常提到的地方。

  在参观大众日报报史馆时,陈嘉在 “530多位烈士英名永存”展板前久久驻足,“父亲常说,战争年代办报纸也是要掉脑袋的”。

  四十余载岁月稠

  陈嘉说,为父亲出书的动议,是在父亲去世之后。

  父亲去世令陈嘉不禁回想他的一生,用父亲自己的话说,他的革命经历就是“笔枪墨弹战山头”。他在战争年代写的东西,既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陈嘉把想法与兄弟姐妹商量,得到了一致赞成。曾与陈冰同志在天津共事过的李瑞环同志听到陈嘉汇报以后,当即表态支持这个想法,亲自定名为《陈冰文稿选集》,并题写了书名。

  陈嘉说,《陈冰文稿选集》跟山东,跟大众日报有很深的渊源。全书一共收录了我父亲的文章79篇,从1941年到2002年,时间跨度达60年,其中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有33篇,还有3篇内容与大众日报密切相关。

  山东对陈冰来讲很重要,20岁到29岁9年的时间,开启了他从旧社会的一个青年学生到党的高级干部的成长之路,大众日报是他真正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参加革命后使他真正有长进的是大众日报。特别的,在大众日报,他结识了刘芬,跟刘芬组建了家庭,而刘芬一家先后有七人参加了大众日报工作,与大众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山东岁月成了塑造父亲的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南方人从此忘不了山东的大葱和萝卜。陈冰说,大众日报与我们家是一种分不开的割不断的关系。

  生死难凭无所惧

  1940年底,经时任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亲自挑选,四位年轻人来到大众日报社报到。他们都有相当的文化,有的还办过报,来了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对当时编辑记者奇缺的大众日报是雪中送炭。

  其中,年方20岁的陈冰被分配去抄电讯稿,当时,办报最主要的新闻来源是电讯稿。总编辑于寄愚看他字好,不久就派他去做记者。

  1941年元旦刚过,陈冰与王力一起被派去采访士绅名流座谈会暨费东行署成立大会,这是陈冰第一次采访。采访前,报社与二位初次上阵的新兵交待:建立我党领导的、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当前根据地建设的一件大事,这次采访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报道要用以指导根据地建设,一定要搞好。二人跑了一二百里路,全力以赴地参加了几天会,把大会小会上每个人的讲话都详详细细地记了一大本。但回来后,根据编辑的要求,只写了几百个字的一条消息。几百字的消息二人还是反复修改,才最终见报。陈冰后来回忆,当时我们真是战战兢兢。从此,他奠定了一个概念:每一项新闻任务都要提高到政治任务来对待。

  1941年6月,原“大众通讯社”改为“新华社山东分社”,陈冰调入通讯部编电讯。他后来回忆说,那时编辑是我,大众通讯油印版的编辑是我,采访是我,抄重庆口播的也是我。最累的是抄重庆口语广播,讯号很弱,天电干扰很多,抄时困难极了。陈冰要每天夜里三四点钟起床抄收,精力非常集中地抓好那个微弱的讯号,仍然难免错漏。天亮时抄完,要跑十几里路送到分局,先给李竹如同志看,再由他转送给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志看。如果“中缺”多了,或者恰好在重要的地方有“中缺”,李竹如同志就会严格批评。因此,陈冰每夜抄收电讯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怕抄漏。一次,他在低头抄收时,棉军帽的帽舌被豆油灯烧着了,直到烧到头发感觉疼了才知道。多年以后,陈冰由衷地感到,李竹如同志严格的工作要求在斗争实践中培养了我们,造就了干部。

  1941年冬天,日军发起了对沂蒙山区残酷的铁壁合围,陈冰随李竹如同志与第一战时新闻小组一起参加了山东分局的鲁南巡视团。一方面要坚持以新华社山东分社的名义对外发稿,另一方面要坚持出版油印的大众电讯,随团记者还要就地采访,由电台向本省新闻单位和延安新华社发稿。1941年12月1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就刊登了鲁中沂蒙区大战敌酋 俊六督战惨败》的消息,使党中央和全国各地及时了解山东对敌斗争情况。这个经历是陈冰此后军事记者生涯的开端。

  1943年冬,我军歼灭汉奸刘黑七的“讨刘战役”打响,陈冰作为战地记者与同事文菲一道深入前线采访,先后发回现场新闻7篇。这是大众日报第一次成规模组织军事报道,军委总政治部和延安新华总社予以表扬,认为是军事宣传中“比较系统比较生动的一次”。接着,在1944年7月的讨李战役中,大众日报对军事报道采取了“重点主义”的姿态,空前地组成了由记者、电台和发行人员的采访团队,由陈冰率队亲临前线采访,10天发稿19件,部队打到哪里,报纸就发到哪里,不仅最大化地体现了报纸的特性,最重要的是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战斗意志。

  此后,陈冰总是活跃在军事报道第一线,在担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后,他更是大众日报军事报道的领军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的军事报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冰依然活跃在采访一线。1945年8月,正在前线采访的陈冰与同事们一起在刚解放的淄博创办了《大众日报淄博版》,创刊社论称:原为十万工人与广大市民服务。这是进城后的大众日报面临的新课题。

  1945年10月大众日报组成前线记者团参加津浦战役,陈冰任团长。除了报道正面战场外,陈冰还策划了揭露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事实真相的报道,派记者刘亮只身穿越开战区,写回了长篇报道《记国民党陈大庆进攻夏镇前前后后》。当津浦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我军在攻克官桥战斗中,俘虏了一名姓华的团长,是陈冰的同学,部队决定给陈冰一项临时任务,由陈冰护送他回济南,以便利用他争取国民党军。陈冰与另外一个同事带着华姓团长步行8天,将他送到济南市工委,顺利完成了任务。                              

  1947年1月,陈冰率队对鲁南战役进行了全程战地报道。自2日战役打响,历时19天后取得大捷,共歼国民党军5.3万余人,首创华东战场我军一次歼灭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挫败了国民党军进攻临沂的计划。大众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公报、言论、通讯、署名文章和图片等97件,报道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均属空前。战争临近结束时,匡亚明和陈冰随陈毅一同乘汽车赴前线去看望记者。当行至向城附近时,迎面5名我军伤员拦住汽车,随行同志示意请他们让开,陈毅制止了,跳下车去,向战士打了个敬礼,然后问:“你们是哪部分的?”战士豪迈答道:“老子是天下第一军,你是哪部分的?”陈毅说:“我是天下第一军军长陈毅!”听罢,战士们迅速列开。陈毅问明原由,原来他们未经医生许可,偷上前线。陈毅马上命战士们“赶快上车,我送你们去”。

  当年9月,奉中共华东局指示同,陈冰正式参军,任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社长。从此,离开了战斗了七年的大众日报。

  如烟往事一眼收

  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入浙,点名时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社长陈冰来主政浙江日报的组建。陈冰不辱使命,他组建浙江日报的“班底”来自三个地方:一是从新华社前线分社带出来的;二是请求大众日报支援,大众日报立刻派出自己最强的骨干,如于冠西、丁九、谭克等;三是原国民党《东南日报》的留用人员。

  大众日报的工作经验给了陈冰很好的启示,马上开办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不仅为浙江的新闻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业务人才,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各地培养了第一批干部。

  陈嘉说,我父亲对山东很有感情,他自己的老家淮安没怎么回去过,但山东他来过好几次。

  文革期间,陈冰作为浙江省的走资派是最早被打倒的,在牛棚里被关了6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陪他到杭州来。到达杭州的当晚,在接见浙江有关领导时,周总理特别批评浙江省“解放”老干部的动作迟缓,问浙江有些人为什么不“解放”?并点了淮安老乡陈冰的名字。周总理说,据我所知,陈冰同志一直在部队工作,没有叛徒、特务这一类的历史问题,充其量就是个“走资派”的问题,应该“解放”,赶快工作。之后,不到一个星期,陈冰就被放出来了。

  受迫害多年,只有52岁的陈冰患了肺气肿,身体虚弱到不能自己穿上外衣,要靠两个儿子一左一右地帮忙才能穿上。陈冰向组织上提出休养一段时间,得到批准后,他来到山东。这是他离开山东后第一次回来,把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遍,但限于条件并没有去临沂。

  1985年,借大众日报社创刊四十五周年之际,陈冰再回山东,并回到了梦牵魂绕的云头峪。在这次历史性的大聚会里,陈冰不仅见到了多年同甘共苦的战友,还见到了鱼水情深的房东。在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上,陈冰对报史提出了几个富有创见的观点:一个是大众日报干部培养的问题。大众日报从一创刊,就特别重视培训工作,在战争年代数次举办各种规模的培训班,开办了各种层次的学校,从印刷工人的培训,直到成立了“山东大学”,为报纸本身的建设,乃至为战争胜利后接管城市都培养了大批的干部,这一点与他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密切相关,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大众日报培养的干部为主创办了二十多张报纸。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