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马石山战斗 豁上命为群众杀出一条血路

2015-07-09 17:28: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晓青

  编者按: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山东形成了鲁中、鲁南、渤海、胶东、滨海五大根据地,另外还有40个县组成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山东军民团结一心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不但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加强了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方面的建设,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7月7日,全球首个网上虚拟现实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馆,纪念馆将通过全景式三维立体动态浏览技术,向全球网民实景再现山东抗日的丰功伟绩、历史贡献。即日起,大众网记者分赴山东抗日根据地,重走山东抗战路,为广大网民、读者讲述难以忘却的山东抗日故事,线下线上同步探营网上山东抗战纪念馆的精彩亮点。

于成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于成讲述当年的战斗情形

于成获得的各种纪念章

于成查找资料

 

再敬一次礼

  重走抗战路(24)

  老兵回忆马石山战斗,豁上命为群众杀出一条血路

    大众网记者 王晓青

  在位于胶东半岛的乳山市境内,有一座群峰巍峨、奇石嶙峋的山,名曰马石山。1942年冬,日本军队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时,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英勇的抗日军民同日军展开斗争。被围在网内的少数八路军指战员,为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反复冲杀,掩护大批群众突出重围,自己却血洒马石山,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6月24日,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关中街一所老屋里,作为参与马石山战斗的老兵,88岁的于成含泪向大众网记者讲述了当年战斗的惨烈。

  12岁软磨硬泡参了军,担任部队理发员

  1939年,年仅12岁的于成在老家文登参军入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于成说那是一个赶集的日子,征兵启事写在一个小黑板上,他就这样走上前报了名。因为年纪小,起初于成参军被拒绝,后来他软磨硬泡终于如愿以偿。于成说当年参军时虽然年纪小,却不是冲动,当时哥哥已经参军,因此他明白参军打鬼子的意义。

  由于年纪小,于成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而是做了一名理发员,一个月给战士理一次发。遇到打仗时,就跟着卫生员走,帮助包扎或者抬担架。但是,看到战士们每天操练,于成一直心生向往,能摸一摸枪就是最大的心愿。

  被困山上与敌人周旋,宁肯饿肚子也不拿老百姓地瓜干

  1942年冬,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人,在飞机、军舰配合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40多天的“拉网合围”大扫荡。11月22日,敌人“拉网合围”到了马石山脚下,将整个马石山包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于成和十六团战士及上千名群众被困山上。

  “马石山上有松树,有橡子树,松树高,橡子树苗小,敌人来了,我们就周旋。”于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白天,双方在树木掩映下,并不能看得清楚,到了晚上,敌人的篝火堆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于成说,那是一种扇形的包围圈,死死地将里面的人困在山上。

  于成介绍,当时十六团仅有2挺机枪,但没有子弹,根本没法用,其余武器多是“七九步”、“汉阳造”、“单打一”。三八大盖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过来的,算是最好的武器。而在山上被包围的几天中,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战士们都没有生火做饭,带的干粮在第一天吃完后就再没吃过饭。那时候刚秋收完,老百姓的地瓜干还晾在地里,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去动一下。

  杀开血路掩护群众突围,200多战士血洒马石山

  于成回忆,后来,十六团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子英主持召开党支部临时会议,决定拼死杀开一条血路,豁上命也要把群众带出去。然而,第一次突围并不成功。第二次突围是在一片地瓜地。于成说他永远记得那块地的样子:刚收完地瓜,又松又软,是个斜坡。战士们突围时枪支不行了,就和敌人拼刺刀,在那块地里倒下的战士起码有四五十人。

  于成说,那时,大家杀鬼子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并互相鼓励:“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突围之前,于成向连长要了一颗手榴弹,当时脑子里想着留给自己,宁死不能做俘虏。突围时,于成跟在冲锋战士们后面,子弹从身子两边“嗖嗖嗖”射过来,眼睁睁看着一排排战士倒下去,他手里死死拽着手榴弹的拉环。出了包围圈,于成转身将手榴弹扔向了敌人。

  “两个连200多人,最后出来的不过十人。”于成觉得自己能活下来,纯属命大。但其他战友却长眠在马石山,其中就有政委张寰旭。

  希望死后骨在马石山灰撒,和战友们融为一体

  如今已经过去70多年,想起当年的惨烈,于成泣不成声。他说,当时的战士们太可怜了,都是自愿参军,明知道突围时冲上去会牺牲,还是义无反顾。

  30多年前,于成从烟台港务局离休后,曾一个人去过马石山,见到了当地政府修的烈士陵园,看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堂和烈士陵墓。那一刻,于成难以抑制泪水,就坐在它们中间哭。后来,于成又陆续去过三次。

  今年于成已是88岁高龄,腰像脱臼一样变位了,压迫神经,走起路来双腿没劲。他最近一次去马石山距今已有8年,但是说起“马石山”三个字,仍然控制不住,常常热泪纵横。在他心中也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死后骨灰撒在马石山,和战友们融为一体。

正在重建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许世友题词

抗日烈士纪念堂

烈士遗物步枪

烈士遗物手枪

马石山战斗遗址

马石山主峰南坡的古石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