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抗大:红色“小苏区”里优秀干部的摇篮

2015-05-21 10:30:00来源:大众网作者:钟建

  网络名博们在位于牟氏庄园内的胶东抗大旧址观摩

  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

  当年抗大学员留在牟氏庄园房梁上的粉笔字

  大众网烟台5月13日讯一排排重重叠叠、井然有序的四合院,一座座疏密有致、鳞次栉比的房舍,让这座有着“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封建地主的豪华院落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得厚重。在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内,走进曾经培育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一大批优秀干部的胶东抗大旧址。5月13日上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来到这里。

  在牟氏庄园抗大旧址内,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经常会在里面义务为游人讲述当年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在抗战年代刻苦学习、努力训练的感人故事,他就是1940年生于栖霞城,亲身经历了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在牟氏庄园办学经过的牟日宝。

  牟日宝小时候听闻大人们的讲述得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共有五块大的抗日根据地,两块建立在栖霞境内,其中之一便有依托艾山地势建立的艾崮山抗日根据地。

  艾崮山区是艾山和崮山的合称,位于栖霞、蓬莱、黄县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群众基础好、觉悟高,远离栖、蓬、黄三县县城,是敌人统治力量和军事控制较薄弱的地方,非常适合抗日部队安营扎寨。当时的栖霞县委在根据地设立了战时民众教育馆,陆续办起了冬学、民众学校、妇女识字班和“小先生”辅导班等学校和夜校,把艾崮山区建设成了胶东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时有红色“小苏区”之称。

  据牟日宝介绍,从他记事起,在古镇都村前的河岸上,就有4座日伪军炮楼。 1944年初冬的一天晚上,5岁的他被屋外巨大的声响吓醒,当时蜷缩在炕角上动也不敢动,直到声响过后,也没敢再睡。天亮后,他跟大人一起到了牟氏庄园西边的大场院处,看见日伪军的炮楼全部被烧毁,一股股青烟向天空上直冒。

  栖霞解放后,胶东军区教导二团由凤凰庄搬到栖霞县城,团部进驻古镇都村牟氏庄园,原称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1942年更名为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当时正值抗战胜利,人们渴望和平,但国民党单方面强行接受胜利果实,对国共两党签定的《双十协定》毫无诚意,并随时有发动内战的迹象。二团为适应随时发生战争并开辟新解放区的需要,学员增至2000多人,编成30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称为学生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干部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学习创模运动、百日大练兵和整纪创模运动,目的是将“秀才”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解放军干部。百日大练兵中,学员每天早操要坚持10华里的全副武装跑步,起初大部分不适应,经过训练,不但适应了,而且驾轻就熟。上午和下午练战术,包括班排进攻、防御和射击、投弹、刺杀等,其中最紧张的是实地演习,从制定作战方案到战斗结束,如亲历了一次真枪实弹战斗的全过程。苦练几个月后,学生连的白面书生,都变成了身强力壮的“小老虎”。

  这期教学不同以往,为适应战斗需要,增设了机枪与炮兵等特科队,注重高层次军事技术训练。栖霞城区的白洋河畔及场园,到处都是大练兵的紧张场面。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二团学员提前毕业,分赴军队和地方各条战线。

  胶东抗大在栖霞境内办学近十年,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党的优秀干部。其中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和其兄迟浩谦曾在教导二团学习。

  200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为栖霞题词:“栖霞山河娇,牙山红旗飘,抗大扎营盘,豪杰多荣耀。”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华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