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做面到研究面 他把福山大面做出"互联网+"味道

2015-06-11 17:14: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柳斌
他把福山大面做出了“互联网+”的味道
从爱做面到研究面 权福健把一碗福山大面做成了食品公司

  本报记者 柳斌

  实习生 张茜

  “碱放多了,还是盐放少了,煮的时间长了还是短了,打眼一看就能看出来。”福山权家大娘面馆的创始人权福健把面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爱吃面到学习做面,他把面馆做成了食品公司,并成立了多家直营店。他还把面和福山区的民间饮食文化联系起来,申请了非遗。“我事业上的最大快乐,就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

  只因爱做面 “转行”开面馆

  在福山,面条被称为“吉祥饭”,每逢婚嫁、考学、过寿等喜宴都有吃面的风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拦着腿,捏着嘴”。“拦着腿”就是吃面条,希望客人流连忘返,常来常往,以示主人的好客。

  土生土长的福山人权福建说,他母亲做的手擀面堪称一绝,那味道一直留在了他的脑海里。他从小就喜欢做饭,为此还专门学过厨师。但阴差阳错开起了影楼,在经营影楼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福山大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新唤起了他心底的念想。

  2006年,权福健决定开面馆。“我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说,“母亲做的面味道令人怀念”,因此他为了纪念母亲,把面馆命名为“权家大娘”,并注册了商标。

  开起面馆,权福健亲自上阵,从和面、揉面、拉面、煮面到炸酱、烧卤、浇卤,都是他亲力亲为,生意甚是红火,这让权福健很是高兴,不过没过多久,来吃面的客少了。

  “可能是大家尝后觉得也就‘这个样’吧。”权福健说,简单的把农家口味搬到面馆,很难长期吸引顾客。当时他也很头疼,怎样才能把面做得地道,做出真正的符合现代饮食需求的“福山味”,是他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拜师学艺 成为福山大面传承人弟子

  权福健说,真正的福山大面做起来很讲究,和其他地方的面大有不同,因为福山大面是用盐和碱来调解面的筋骨。“具体应该放多少碱,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放,开始的时候并不明白。”权福健说,他决定拜师学艺。2007年,他拜90岁高龄的第二代福山大面传承人周元芳为师,成为了周老的关门弟子,也正式开始了传承福山大面之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时做梦都在练习做拉面,经常半夜醒来,跑进厨房叮叮当当研究。”权福健说,当时把入睡的妻子和孩子吵醒是常事。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潜心研究,权福健做出来的面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端上一碗面,打眼一看便知道是盐放多了还是碱放少了,煮的火候怎么样。”权福健说,现在的福山大面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又结合了现在的技法,既保留了传统的口味,又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让许多食客慕名而来。

  成立餐饮公司 把大面申请为“非遗”

  面做地道了,客源自然不愁。权家大娘面馆每天的营业额从最初的五六百元,到现在最高时接近万元,充分证明了福山大面的品质与前景。

  2008年,权福健投资300万元,在福山张格庄镇成立了烟台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生产的民间美食获得国家食品安全生产许可。公司的业务不仅仅限于面,还包括福山饽饽、福山烧小鸡、福山三不粘、香酥果子等民间美食。

  2008年-2013年,权福健先后将福山大面、福山烧小鸡和福山三不粘成功申报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传承福山大面,权福健在公司所在地张格庄镇成立了以民俗器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体验区和美食品尝区为中心的大娘面馆农家乐,并成为鲁东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华民俗文化体验基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了解福山的传统民俗文化,品尝福山的美食。

  创业者说 想把更多利润让给合作伙伴

  创业的路很苦,但是权福健没有觉得苦。“说是在做面,其实也是在做事,只要用心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权福健说,为了做好面,他开发了以福寿为主题的餐具,并收藏了一系列民俗器物,为以后福山大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未来的打算,权福健说,他要打破原来的思路,原来处处想着赚钱,处处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这样容易和合作伙伴形成对立,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今后他决定把大部分利润让给合作伙伴,让福山大面真正做成产业。“现在福山大面及部分产品已经和电商合作,在网上销售,这也是我们今后要重点打造的领域。”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