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台湾游子67年首度回家过年

2015-02-13 17:17:00来源:大众网 作者:盛堃 韦辉 王长坤
分享到:

“台湾老兵”高秉涵的身上有很多响亮的名号:台湾知名律师、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荣誉会长、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但在2015年春节前夕,他的身上只印有唯一的标签:旅居台湾67年后首次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游子。

高秉涵离家67年后首次回山东过春节。(王长坤 摄)

高秉涵接受大众网专访。(王长坤 摄)

  □大众网记者 盛堃 韦辉 王长坤

  “台湾老兵”高秉涵的身上有很多响亮的名号:台湾知名律师、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荣誉会长、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但在2015年春节前夕,他的身上只印有唯一的标签:旅居台湾67年后首次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游子。

  12日,大众网记者在济南见到了回家过年的80岁老人高秉涵。他告诉记者,上次在家过春节时他13岁,虽已离家67年,但菏泽老家的春节习俗仍历历在目;每逢过春节,他都要大喊几声“娘”来缓解心中浓浓的乡愁,“今年春节回到故乡山东,也圆了自己心理上的团圆梦”。

  在台湾长大却仍像作客,80岁老人67后首次回家过年

  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49年,年仅13岁的他就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因为护送100多个大陆老兵骨灰回家而感动亿万国人,被网友们所熟识。2015年春节前夕,高秉涵应邀来到山东并留在山东过年,这是他离开故乡67年后首次回家过年。

  “上次在家过年是1948年,那是我在菏泽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回忆起故乡的年,高秉涵说,在他印象中,那年过年下了大雪,走在自己家院子里有“咯吱咯吱”的响声。大年初一,奶奶带着他祭祀祖先,然后他就给9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磕头拜年。“磕完头就开始吃水饺,然后穿上围兜,到二叔叔二婶婶家拜年,”说到这里,高秉涵笑起来,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拜完年后满载糖果而归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与在家乡相比,到台湾后,“春节”成为了高秉涵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语,也是他一年中最痛苦的节日。因为1987年之前,高秉涵看不到回家的希望,每逢春节,人家家家户户团聚,而他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天不亮就一个人爬到山上去,对着大陆的方向痛哭一场,大声喊着:“娘……娘……我想你……”

  高秉涵说,从小在台湾长大、在台湾成家立业,但仍感觉自己像是在作客。“虽然现在在山东没有亲人了,但是这里才是我的故乡,在这里过年圆了我心理上的团圆梦。”高秉涵说。

  今年春节,高秉涵要回菏泽老家看一看,再感受一下家乡的习俗,“作为写回忆录的一部分”。

  离家67年乡音未改,思乡时喊声“娘”最能纾解乡愁

  1995年初,200多个从菏泽一路经历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人组成了“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因为在同乡会里最年轻,又是律师和发起人,经济条件也最好,被推选为会长。

  高秉涵说,当他们同乡会的兄弟姊妹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玩“说菏泽话比赛”的游戏,比一比谁说出的家乡话数量最多,“都动尽脑子去想菏泽话”。“比如说‘很好’时,我们菏泽话发音是xie dei。在菏泽,说‘吃晚饭’就说‘喝汤’。这些在台湾人家都听不懂。”高秉涵回忆到。

  除了这些菏泽方言之外,还有两个词是高秉涵在方言里说的最地道的,一个是“菏泽”,另一个是“娘”。尤其是“娘”这个词,凝聚了高秉涵半个多世纪的乡愁,也凝聚了他一生的期盼和伤痛。

  1948年,高秉涵的母亲把他送上去南京的车,这一别没想到竟成为永诀。1980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老家来信,当他欣喜若狂时,却得知自己朝思暮想的娘已经去世了。13岁一别之后没有再见过娘,连给娘端茶倒水的机会都没有,成了高秉涵心里一道深深的伤。

  “我说‘娘’的口音从来没有变过,因为我在想家的时候,都要到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声‘娘’,如果在有人的地方,就在心里面默默地叫几声‘娘’。”高秉涵说,在他心里,“娘”这个词是最凝聚亲情和乡愁的,喊一声“娘”,能缓解乡愁;喊一声“娘”,能安慰他因为想家而难过的心。

  今年春节,高秉涵回家了,相信,高秉涵的娘在天上也会为他高兴。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