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树是一种坚韧的树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特别强,它生长快,耐沙碱,抗污染性强。早期的渔民为了打渔便利,常常在这个布满楮树的小岛上休憩,后来定居的村民们称其为“楮岛”,因其为大陆架的最东端,故名东楮岛。
东楮岛村的海草房传统民居远近闻名,这海草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建筑样式。村内建筑布局大体分成两部分:村南为新建瓦房和楼房的住宅区,村北为旧有的海草房住宅区。海草房布局多以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为主,现共存海草房144户、650间,总建筑面积9065平方米。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年代大约在清顺治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百年历史以上的海草房有83户442间,主要分布在村中部分;近百年来建造的海草房有61户208间,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分。海草房面貌保持较好,现有人居住的有84户436间,无人居住的有60户214间。这些海草房在岛上中央位置齐整排列,较好地保持了村落建筑规划历史的“原汁原味”,亦体现出胶东海滨传统民居的特征,是国内难得的生态民居活标本。
海草房坚固耐用,屋顶所用材料为海苔草,为野生藻类,生长在5米—10米深的海域,春季生长茂盛,秋季凋枯。旧时,成熟的海苔草被海浪卷上海滩后,人们将其拉上岸晒干苫盖房屋。目前由于海水污染,已经极少出产海苔草了。岛上村民们称海苔草为“海苔”,打捞海苔草的劳作称之为“拉海苔”。海草房顶苫草有的厚达1米以上,脊部两端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房脊形成明显的曲线,浑厚圆润。海草房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经久耐用,历经百年不坏不漏,村民们经常是一辈子才修葺一次屋顶。这“苫海草”是盖海草房的关键步骤,海草要一层压一层,一层海草加一层麦秸。屋顶大都用一排瓦或水泥压脊,用于抵御大风。
岛上多为打渔移民,后卢姓居民徙此定居成村,王氏、毕氏等也陆续迁入,逐渐达到今天的村落规模。浩瀚无垠的大海,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下宝藏。东楮岛环海区域盛产海参、扇贝、海蛎子、蟹子、花蛤等各种贝类和鱼类。东楮岛村周围海域生长着大量的海苔草,以量大质优而闻名,周边村庄海草房大都是从东楮岛购来的。旧时,用东楮岛海草苫房被当地人引以为豪。岛上的民风民俗都与渔业有关,岛的东南有一座龙王庙,春季谷雨前后在此进行祭海仪式,渔民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这里烧香焚纸,摆供祭祀,以求出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