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加工品“震惊”采访团,寻山集团科技创新助力“海上粮仓”

2015-08-17 23:01:00来源:大众网作者:马俊骥

 

采访团记者在寻山集团的育苗场内体验鲍鱼育苗。记者 马俊骥 摄

寻山集团的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的实验室。记者 马俊骥 摄

寻山集团的海产育苗场。记者 马俊骥 摄

 

寻山集团的海洋深加工产品几乎覆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者 马俊骥 摄

寻山集团繁育的皱纹盘鲍苗种,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6.7%和24%。记者 马俊骥 摄

寻山集团建立了2万亩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记者 马俊骥 摄

    大众网荣成8月17日讯(记者 马俊骥)山东寻山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小城——荣成,却是我国科技兴海战略的领跑者和示范企业。今天上午,“海上粮仓·全国网络媒体山东海洋行”采访团走进寻山集团的国家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育苗场,感受科技和创新给海洋渔业发展带来的生机,给“海上粮仓”建设增添的活力。

  海洋深加工品“震惊”采访团,覆盖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走进寻山集团的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上粮仓?全国网络媒体山东海洋行”采访团的记者们连呼“不可思议”。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即食鲍鱼、即食扇贝柱、贝类海鲜酱等常见的海洋食品,海藻冲施肥、海藻功能糖、藻力素胶囊、海藻润肤皂等海洋深加工品让人耳目一新。

  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1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以“创新、集成、产业化”为指导方针,开展海产贝类种质、苗种、养殖、加工、设施等方面的关键工程技术创新,形成我国海产贝类技术创新和长夜话开发支撑平台。

  在这里进行研发工作的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赵祥忠介绍说,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6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科研仪器设备140多台套。以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品种鲍和扇贝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了种质资源的挖掘、引进和保护工作,构建了扇贝、鲍育种基础群和核心种质群。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攻关,以现代育种技术为核心,利用贝类遗传育种分析评估系统,进行贝类品种(系)的培育和选育工作,培育出杂交鲍新品系5个,扇贝新品系7个。开展了鲍、扇贝、刺身和海带、龙须菜等大型藻类混养模式研发,开发了热能转换循环供水系统、排放水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等工程化技术体系6项,申请专利8项。采用微生物分段控制发酵、定向生物酶解、膜分离与浓缩和质构改良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海产贝类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除以往常见各类海洋食品,还有新型生物肥料,海藻功能糖、海藻碘等生物功能性提取物,海藻提取液、海藻味素、藻丽康胶囊、藻力素胶囊、海藻润肤皂等生物制品,涉及食品、医药、调味品、化妆品、生物肥等多个领域,几乎覆盖我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培育新品种产量提高近一半,科技创新助力“海上粮仓”建设

  走出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访团又来到了寻山集团的海产育苗场。在成片排列整齐的育苗池里,皱纹盘鲍、栉孔扇贝、中华脉红螺、真海鞘、魁蚶等海产品正在健康生长。对于采访团的很多记者来说,这里的很多海产品都是第一次听说,以前见所未见。

  育苗场工作人员介绍说,公司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良种繁育和生态养殖产业化基地。拥有工厂化育苗总水体5万平米,年繁育海带、鲍、扇贝、魁蚶、海参、真海鞘等各类优良苗种30亿单位,建立2万亩的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00万亩。

  大众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寻山集团先后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家“973”计划1项,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培育出杂交鲍、“蓬莱红”栉孔扇贝、“爱伦湾”海带等新品种(系)。公司采用原来皱纹盘鲍和墨西哥绿鲍杂交繁育的皱纹盘鲍苗种,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6.7%和24%,“蓬莱红”栉孔扇贝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5%—68%。

  寻山集团在大力推广种质创新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公司建立起了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藻贝鱼种苗繁育与养殖基地。推行的“两湾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兼顾、一体发展。

  作为我国“科技兴海”战略的领跑者和示范企业,寻山集团通过科技和创新,让传统“”式的海洋渔业发展带来了产业化的生机,给山东“海上粮仓”建设增添了的活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