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暨日照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

2015-06-14 17:58: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一)山东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和重要通道。山东丝绸源远流长,从临淄、兖州、费县、莒县等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和陶器残片上的纹迹,说明山东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远古时期。《尚书?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表明夏商周时代山东的莱夷要百姓缴纳蚕丝作贡赋。春秋时期,齐纨鲁缟驰名遐迩。据《管子?山权数》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足见齐国对桑蚕业的高度重视。孟子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说明当时养蚕业极为盛兴。汉代,临淄、定陶、亢父(现济宁市)已成为当时三大纺织中心。临淄设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丝织作坊,产品供皇室使用。元帝时,临淄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司马迁在《史记》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汉书?货殖传》称:“齐冠带衣履天下”,见证了当时齐地丝织业的辉煌。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指出,临淄生产的缣是秦汉时期最著名的织品,曾远销中亚和罗马,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唐代,山东的丝绸业更为发达,《新华辞海》“丝绸之路源头”词条指出,唐代时山东所提供的丝绸税居全国之冠,所占比例高达96%以上,山东是汉唐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供货地和主要源头,长安则是丝绸之路的货物集散地。李白在《送鲁君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中盛赞:“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杜甫在《忆昔》中写道:“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描绘了盛唐齐鲁丝织品生产运输的繁荣景象。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日照海曲汉墓,出土了大量刺绣、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刺绣等丝织品以细致、平整的绢作绣地,纹理清晰,色彩华丽,专家认为该丝织品为北方所罕见,表明了当时日照丝绸业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山东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修筑了从咸阳到鲁冀沿海和江浙的两条“驰道”。西汉时期,在“驰道”的基础上又从长安向山东修建了三条运输干道:北路,经定陶至济南;中路,经兖州抵淄博、青州等地;南路,经徐州、枣庄、临沂抵莒县、诸城一带,鲁东南的丝绢就是由此西去。齐涛在《丝绸之路探源》指出,“山东丝绢的大量西运,使黄海之滨与地中海畔铺起了一座五彩长桥”。

  丝绸之路的盛兴,吸引大量的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使节、宗教职业者沿丝绸之路来到齐鲁大地,带走了丝绸,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物产、工艺、文化、习俗等。至今,山东还保留着大量的依托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丝绸街、清真寺、教堂等。1971年,在青州城南一座石室墓出土的九件石刻画像石,反映北齐时期山东对外丝绸贸易和西域商人生前经营丝绸贸易的景象。1978年,临淄西汉齐王墓一号随葬坑内发现一件列瓣纹银豆盒,专家鉴定:“这件近东艺术品产生早于古波斯艺术”。曲阜鲁国故城战国58号墓和临淄郎家庄出土的西方玻璃珠,专家考证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均属于地中海东岸产品,从而把我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提早到战国时期,也佐证了山东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和重要通道。

  (二)山东暨日照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最早的发祥地和主要口岸。海上丝绸之路一般分为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南海航线通过番禹(今广州)启航;东海起航线的船只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循海岸水行”至朝鲜、日本,沟通了中、朝、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山东暨日照则是东海起航线最早的发祥地和主要通道。

  山东海岸线绵长,海运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海王之国”著称于世。史料表明,至晚在齐桓公时期,就开辟了以山东半岛沿海港口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船只载着丝绸等从山东沿海港口出发,沿朝鲜半岛航行至日本。如在日本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的瓮中,发现了许多一寸见方的残绸布片,专家推断这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也说明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秦代,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到山东琅琊;西汉,汉武帝十次来泰山、七次巡视山东沿海,至少两次抵琅琊台;隋炀帝、唐高宗、唐玄宗等也有东巡齐鲁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对发展海上交通、巩固发展东海航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齐地琅琊人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养蚕技术,被日本尊祀为“蚕神”,成为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

  日照地处鲁东南海陆要冲,南接江苏赣榆县,北临琅琊台,隔海与日、韩相望,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渊源。史载,秦始皇三次到琅琊东巡,有两次行经朐县(今海州)、日照去琅琊。冯克诚等在《中国通史全编?徐福岛与登瀛村》指出,徐福三次东渡,其中一次启航点在海州湾的岚山头--秦东门一带的纪鄣城。而日照市安东卫恰恰就是古纪鄣国的城邑,城外便是背山面海、条件优越的岚山头古港和荻水古港,顺理成章该是徐福东渡的启航港。当地还有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在日照市两城街道驻陛岭驻留东巡、东征的传说,至今驻陛岭等遗址尚存。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莒州刺史刘旷在石臼建港(今日照港),开辟了石臼至达新罗、高丽和日本的海运航线,口岸帆船云集、商贸兴隆。盛唐时期,又开辟了南下西进航线,经宁波、泉州等港至东南亚,日照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

  (三)山东暨日照是当代“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因新亚欧大陆桥走向与古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国内外又贴切称之为现代丝绸之路。为了促进沿桥地带的健康发展,1994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布局规划要点》(建规[1994]477号)明确指出:“日照市作为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之一……将建设成为散货为主和专业性能源港相结合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并将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纳入沿桥区域规划。1996年5月,国家科委、计委、外经贸部会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等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等任大会主席,山东省政府和日照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为主宾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同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又明确定义:“新亚欧大陆桥是指从连云港、日照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横穿中国大陆,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中亚、西亚或俄罗斯等国抵达欧洲西部海港城市的综合性国际通道”。2006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塔什干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日照、兰州等5个中国城市和8个中亚城市被列为联合国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发起城市。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以日照、连云港为中心城市的东陇海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日照列入“两横两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节点城市。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日照桥头堡建设,早在日照建市之初,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对日照发展寄予厚望。1996年12月,省政府批转的《新亚欧大陆桥日照桥头堡建设及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日照要以建设国际性大港和沿桥经济带龙头为目标,加快实施以港兴市战略,逐步形成以临海工业、贸易旅游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城市,真正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这些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日照的崛起和鲁南大交通格局的构筑,优化了鲁南的发展区位。2013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3.18亿吨,居全国第9位,世界港口第12位。港兴—市兴—鲁南兴,日照从一个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港城,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加快向鲁南隆起带迈进,初步形成海陆统筹、联动发展的整体优势。

  综上所述,山东暨日照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和发祥地,而且是现代“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对于推动沿桥地带的开放开发、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新丝路发展轴线,加快沿桥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