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僵尸肉”风波失焦

2015-07-13 15:34:00来源:新民晚报作者:苏剑一

  别让“僵尸肉”风波失焦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去中心、标签化的显著特征,很容易让公共讨论变得焦点模糊。无论是几年前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还是最近关于“僵尸肉”的报道遭遇假新闻质疑,都是如此。在众声喧哗的舆论中,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却被口水仗掩盖了。

  新华社6月23日的报道将过期多年的走私冻肉称为“僵尸肉”,并使用了“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表述,虽然生动却不够严谨。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当然要受到监督,但必须强调的是,不管冻肉过期几年还是几十年,都不应突破监管防线、走上餐桌。职能部门和社会对媒体报道的理性态度,不应是过多纠缠个别字词,而应是盯紧食品安全监管。

  然而,媒体人洪广玉7月9日宣称“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让舆论陷入了分裂状态:有人看了洪广玉的文章,感慨“新华社的报道也不可信”;有人怀疑洪广玉的动机是为企业利益代言;有人翻出媒体以前关于过期冻肉的报道,试图再次“逆转”洪广玉的质疑;还有人趁机在网上起哄,期待媒体记者掐架……

  套用网络常用词,舆论至此已彻底“歪楼”--没有多少人再关注过期肉、走私肉的问题,人们更关心这起风波如何收场、相关报道是否会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页”。事实上,近几年不少舆论事件都是这样,话题在讨论中逐渐远离最初的核心议题,即使当事人回应也无法将“歪楼”扶正。

  公众期待的权威部门的回应,也有些避重就轻。初始报道中涉及的长沙海关、南宁海关,表示没有查获“僵尸肉”;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仅以“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含蓄表明那种过期几十年的“僵尸肉”不存在。

  即便媒体报道存在表达瑕疵,也不能将过期走私冻肉的问题,简化为“僵尸肉”是否存在。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无论如何,过期走私冻肉的存在是事实,在这个问题上对职能部门保持一定的监督压力,是有必要的。如果放任舆论之水被搅浑,致使相关话题迅速降温,对于反思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其实没什么好处。

  有消息称,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新华社,正在组织更详细的关于过期走私冻肉的报道。期待他们能够拿出更客观专业、令人信服的证据,更希望这场事关公共利益的讨论,能够走出“僵尸肉”概念之争、质疑者动机猜测的歧路,尽快回归食品安全监管的正途。只有有关各方都能认准食品安全监管这个焦点,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致力于建立更长效的监督机制,食品安全问题才能解决得更好。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徐坤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