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三个提升”,首先就是提升发展标杆,努力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上争当排头兵。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标杆,新的发展导向,是发展理念和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的集中体现。
走在前列,最重要的是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走在前列。提高质量效益,一直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鲜明导向。这些年来,我们能在较大下行压力下“稳中有进”,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关键就在于能紧紧咬定质效优先这个标杆不放松,壮士断腕调结构、积极稳妥促转型。提高质量效益,是山东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由大到强的唯一途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这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对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出了新要求。适应新常态,提升发展标杆,首先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提高质量效益这个核心。发展速度只要在合理区间内,可以有快有慢,可以留有弹性,但转方式调结构一刻也不能放缓,不能有任何弹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快推进,要以转求进、以调促优,切实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争当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排头兵,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已经改变,不能因为增速高一点就觉得形势“好得很”,也不能因为增速下来一点就觉得形势“糟得很”,只要经济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不必大惊小怪,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新常态下,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结构与质效才是要害。无论是淘汰落后产能,还是舍弃铺摊子旧习惯,都是痛苦的,但这却是不得不迈过的关键一步。认识新形势,研判新趋势,要高度关注发展中的新变化、变化中的新变量,在思想上、心态上、思路上作出调整和转变。反之,如果认识不清、适应不快、把握不好、应对不力,还是纠缠于“速度”“数量”,就会贻误提质增效良机,丧失发展主动权。
争当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排头兵,关键要做好“加减乘除法”。提质增效,质量和效益从哪里来?只能从经济结构调整中来。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已进入必须调整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期。以更大力度推进转调,必须把握规律、精准发力,做好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加法”,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减法”,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的“乘法”,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的“除法”。需要着力把握的是,实现山东发展的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先得把笼子腾好,不腾笼就无法换鸟,要运用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该发展的要尽快发展,该舍弃的要坚决舍弃,以严格的环保安全能耗政策,赶走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坏鸟”,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争当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排头兵,要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制胜法宝。不久前,我省成功举办“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签约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好项目,展现出了市场力量在推进转调上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可以看到,如何配置资源,发展什么产业,上哪些项目,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判断和选择,优胜劣汰效果更加明显,质量效益更加突出。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在市场中、在改革中。以更大力度推进转调,就要更加重视改革这个关键手,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该放的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切实管起来,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紧紧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性改革,尤其要在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攻坚破难,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潮涌,打造山东经济澎湃发展的新一代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