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能多活些年,让德斌走在我前面,我要是没了,谁来照顾他啊……”即便说起如此沉重的打算,宋艳花依然是平常那种缓慢而平淡的语调,但她的话却字字如刃,句句如刀,听进耳朵里,直扎得人心疼。
淄博市张店区湖田街道东三路,一幢老式居民楼一楼的单元房是宋艳花母子租住的居所,临街的房间改造成了理发店,旁边是儿子的房间。4月中旬,春光和煦的日子,记者采访了被称为淄博“最美妈妈”的宋艳花,和她已经照顾陪伴了48年的脑瘫儿吴德斌。
“德斌,德斌,叫妈妈。”宋艳花拍拍正吃苹果的儿子。“人多,他不大好意思,德斌能喊妈妈的。”宋艳花说,脸上闪过母亲表扬儿子优点时那种自豪的微笑。宋艳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找机会和德斌说话,或指挥他动手干点儿什么,就像抱着婴儿的母亲总找机会教孩子说话、活动孩子手脚一样。宋艳花这样做,是为防止德斌的智力和运动机能进一步退化。
“第一次看病时大夫就劝我放弃,说这孩子治疗后也是残疾,我就想,说不定能治好呢。”宋艳花说。吴德斌1967年4月出生,是宋艳花和丈夫的二儿子。德斌四个月大时患上乙型脑炎,导致脑瘫。之后的10年里,宋艳花背着德斌、后来还要抱着无人照看的三女儿,跑了黑龙江、吉林、河南、上海、云南等9个省市的医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其艰辛可想而知。经过治疗,吴德斌因脑炎失明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智力和四肢功能却无法恢复,疾病将他的婴儿期无限延长了,他不能行走,只能模糊地说几个单词,生活不能自理。宋艳花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像照料婴儿一样照料着儿子。
“比伺候小月孩儿还费事——他沉啊,我年纪大了,快抱不动他了。”宋艳花有些无奈地说。她住的房间和儿子的房间的窗玻璃都卸掉了,这样能随时听到儿子的动静。晚上德斌会从床上掉下来,原来她自己能抱得动,现在要请别人帮忙,时间比较早可以请邻居,如果太晚了,就打电话叫住在附近的儿子或女婿。
除了德斌,宋艳花还有一儿一女。但关键时候,往往是德斌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2000年宋艳花的丈夫突发心梗病逝,家里的顶梁柱突然没了,宋艳花遭受重大打击,她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德斌懂啊,他看我那样,就不吃饭了,瘦了好多。”宋艳花说,“我还得照顾他,我不能不管他呀。”德斌的反应让宋艳花从消极情绪中渐渐坚强起来。
丈夫去世后,宋艳花出租了自家三楼的房子,租了她现在住的一楼,一边开理发店一边照顾德斌。
宋艳花坚强的母爱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人们纷纷来到他的理发店,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老客户搬家了,还会坐上十几站公交车,跨过半个淄博城区来理发。有的老人发动自己的亲友、子女来理发。附近洪沟社区的孙姨,女婿在烟台做生意,来淄博时常会到宋艳花店里理发,不但多给钱,还要带包烟给德斌抽。偶尔还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理完发扔下几百元钱,头也不回地跑掉。
“德斌前几天刚过了生日,他国栋哥又来了,带了好多吃的。”宋艳花说。“国栋哥”是宋艳花大儿子的同事杨国栋,十几年前偶然知道他和德斌是同一天生日后,每年都带一堆礼物来跟德斌一起过生日。德斌的哥哥、妹妹,两家四个人中有三个下岗,现在自己打工讨生活。宋艳花和德斌有一点抚恤金和低保,每月共600元,再加上理发的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
“德斌德斌,叫妈妈,老师们要走了。”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时,宋艳花反复地拍德斌,希望记者能听到他说话,然而德斌总是满脸羞涩,笑而不语。“还是跟你们不熟,熟了他就会叫了。”宋艳花说。走出理发店,邻家一位大姐正在门口剥花生。宋艳花与邻居关系融洽,他们常过来陪宋艳花聊天,给她送些水果蔬菜。“大娘,来吃花生。”“好,吃花生。”宋艳花一边答应,一边在对面坐下,慢慢剥起花生,在春天暖暖的阳光里,享受片刻的舒闲。(记者 卢鹏 徐明 通讯员 冯萍 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