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去医院做康复训练,房爱玲就自学,还买了中医穴位的挂图,但除了几个比较好找的穴位外,对别的她总是拿捏不准。
4月28日,淄博市张店区人民东路北三巷一栋老式的宿舍楼里,房爱玲狠劲掐着儿子王翀的食指缝,王翀疼得呲牙咧嘴,“啊呜啊呜”地叫着,上半身条件反射地从床上弓起来。房爱玲并没有停手,反而更加用力——她要用这种强烈的痛来刺激儿子、唤醒儿子。
王翀今年26岁,1.85米的个头,人长得很精神。之前,他很喜欢在篮球场上耍耍帅,耀武扬威地秀秀他的球技,吸引一下场边观战的漂亮姑娘,没成想5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变成了“植物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0年11月8日晚上,王翀和同事在外面喝酒,酒过三巡,同事提议去KTV唱歌。
两辆摩托车,6个人,王翀被夹在一辆车上的两个同事中间。21点多,王翀坐的车飞一般地撞上了路边的大树,一名同事当场死亡。
送到医院的王翀被诊断为重度颅脑损伤,需要马上做开颅手术。
王翀的父亲1998年因病去世,父亲患病时已花了10多万元,家里不仅没有一点积蓄,还有好几万元的外债。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母亲房爱玲厚着脸皮再次敲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门,凡是能搭上边的亲戚朋友挨个儿求。熬到2011年4月10日,花了20多万元,再也借不到钱了。医生也劝房爱玲,人就这样了,再在医院住下去意义不大了。房爱玲万般无奈,把儿子接回了家。
那时的王翀只能直挺挺地躺着,身体对外界的刺激毫无反应。给他喂个饭能花2个多小时。不张嘴,硬掰开,掰开之后送进饭去也不会咽,急得房爱玲一头汗,烦气了就自己嗷嗷大哭一场,哭完再拿起勺子接着喂。
“这是我的亲孩子,我不能放弃他!”
母亲!房爱玲!夜以继日地伺候着苟延残喘的儿子。再耐心、再精心,却依然意外不断。一次在给儿子接尿时,房爱玲脚下一滑,竟扯着在床边的儿子一起摔倒在地上。
1.85米的大小伙子躺在冰凉的地上重若千钧,房爱玲死拖硬拽了半天仍然纹丝不动。想想自己早“走”了的丈夫,看看地上毫无生相的儿子,她绝望得禁不住嚎啕大哭。
医院去不起了,房爱玲开始自己学着给儿子做康复训练,活动臂膀、按腰揉腿。和孩子聊天,聊他的父亲,聊他以前的女朋友,聊他的同学,聊他打篮球时多帅……
社区得知情况后,给这苦命的娘俩办了低保,每月630元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进项。“多亏亲戚、同事、邻居的接济,送肉的、送菜的、送轮椅的、送病床的……”房爱玲边说边抹眼泪。
去年3月底,在张店做中医理疗的魏茂玉大夫偶然得知了房爱玲的事情,决定去家里看看。
其时,房爱玲因为照料身躯庞大的儿子刚刚扭伤了腰,两个人都躺在床上。魏茂玉原本觉得王翀已经过了最佳治疗期,不想再施治,但她被这位母亲的坚韧深深触动,决定冒险一试。经过不懈努力,到今年春节,王翀的身体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他的眼神不再那样呆滞,老同学去探望,喊他的名字,他甚至能快速眨着眼睛回应;房爱玲搬起儿子的胳膊,那两条粗壮的肉柱子也不再是毫无控制力地重重摔下;原本总是斜斜地歪在一边的脑袋,现在也回正了,总是嵌在那柔软的枕头中间最舒服的凹陷里;他开始挑食,送到嘴边的东西不可口,他就像个孩子似的不张嘴……
这些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生理反应,却让房爱玲看到了重生的曙光,她更加卖力地对儿子又掐又打又捏又揉,在耳边大声喊他的名字,叫他“快点,快点,快点起来啊!”
看着儿子一天天“苏醒”,她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魏大夫都说没见过恢复成这个样儿的!”这位熬了4年多的母亲不断向外人、也向她自己重复着,“我们家王翀会好起来的,一定会的!”
房爱玲的手腕上一直戴着儿子送给她的一个转运珠——那大概是6年前,王翀第一次发工资,花了300多元给她买的。“我爸没了,希望咱家能转转运。(记者 孙京涛 房贤刚 通讯员有东 士朝 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