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确定,山东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八个方面新进展。围绕这个主题,10月12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在济南启动。活动将通过全国新媒体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山东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就亮点。
10月7日起,大众网、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官方微博、微信全平台推出系列文章——行稳致远在担当,围绕“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从项目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宏观讲述山东“稳调”故事,全景呈现为“走在前列”而奏响的山东乐章。
“行稳致远在担当”(86)
“幸福”二字为新常态下的泰安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刘奎林
“幸福”,一直是人们长期孜孜不倦的追求。何谓“幸福”?千百人有千百人的答案。尽管如此,但对每个城市而言,建设“幸福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在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指数,把市民的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近100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相对于GDP、人均收入等“硬数字”,“幸福”无疑成为地方政府的新的施政目标。2012年,泰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奋斗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3年来,幸福城市的美好愿景逐渐变成现实。不久前,泰安在全国百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成为全省惟一入围城市。
“幸福”二字为新常态下的泰安转型写下了生动注脚。面对着依然较大的下行压力和各种潜在风险, 泰安一直把稳增长调结构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在让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代价更小的前提下,顺应市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将民生幸福打造成最美的风景,不仅要让城市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而且还不断增强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它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现路径。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建设幸福城市,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近年来,泰安市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特种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矿山装备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产业基地。成功引进了法国拉法基、泰国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新加坡澳亚集团、香港中华煤气、中材集团、广东恒大地产、宋城集团、中南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
生态宜居是泰安的宝贵资源和品牌优势,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是泰安建设幸福城市的必然要求。依托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等生态资源优势,泰安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水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5%,生态环境位居全省内地城市前列。为了让天更蓝,泰安协调全市力量共同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4年泰安收获好天气204天,“蓝天白云”天数四项指标在全省内陆城市中排名第一。
旅游业不仅是朝阳产业,还是幸福导向型产业,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为让游客获得宾至如归的幸福感,近年来,泰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旅游满意度提升工程,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让游客在泰安感受幸福旅游、乐享幸福旅游,拉长了“山上、城中、周边、夜间”旅游消费链,吸引游客“既进山又进城”。
民生无小事,建设幸福城市,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市民衡量“幸福城市”的标准,其实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就是从衣食住行的具体事情中来。 “幸福城市”不能只是提提口号,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银为百姓谋福利。2014年,泰安市民生事业支出达到168.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9%,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们在泰安生活更有尊严。
建设幸福城市,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建设幸福城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一美好愿景不会一蹴而就。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新常态下,注定政府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完善施政纲领,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把关系民生的工作一项一项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惟有不断推进方能实现幸福。
初审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