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绪华:牢记宗旨全心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

2014-10-08 09:38:00来源:美德山东网作者:

  2014年7月5日凌晨,市安监局监管一处副处长、派驻商河县孙集镇晋家村“第一书记”、年仅36岁的芦绪华突发心肌梗死去世,过早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帮扶事业,离开了他全心服务的父老乡亲。平日里省吃俭用的乡亲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自发捐款上万元,为他们的好书记送“盘缠”。

  芦绪华同志,1978年4月出生在菏泽市郓城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目不识丁,母亲在他三岁时患上精神疾病,妹妹幼小,全部生活重担都落在他的双肩上。虽然生活艰苦,但芦绪华从小品学兼优,18岁读高中时入党,高分考入原山东工业大学,毕业后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到历城区遥墙镇工作,后又被选调到市安监局。2012年,芦绪华担任商河县晋家村“第一书记”后,在局党组和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团结村“两委”一班人,扎根基层、忘我工作,协调帮扶资金物资近400余万元,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集体经济增长、招商引资、文明村创建、村级和民生保障水平等都有了长足进步。使该村在全镇全方位目标考核中由第45名跃至第1名。

  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在凝心聚力中彰显政治品质

  晋家村位于商河县孙集镇东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出村路全为土路,没有村办和私人企业,没有集体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和种植小麦、玉米等,村里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在生产和生活上存在较大困难。入村之后,他首先召开村“两委”成员会议、党员代表会议和村民代表座谈会,深入了解组织建设情况和党员基本情况,先后健全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制度,组织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党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实践活动;印制《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户,先后召开了十几次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建立了全村210户村民的村情民意档案。市安监局、孙集镇党委全力支持芦绪华工作,市安监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出面协调项目资金;分管副局长每周一调度,深入到县、到乡、到村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孙集镇党委每月召开“第一书记”例会,成立了帮扶办公室,帮助“第一书记”搞协调,为村子发展想方出招。

  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干实事解难题中彰显公仆精神

  芦绪华经常说,为老百姓服务,要把问题考虑得越细越好,把事情干得越实越好。他从整治村庄面貌入手,筹资80余万建成长1650米、宽5米的混凝土道路,村子与外界的“隔阂”一去不返;实施“村内小巷和排水设施硬化”工程,4条长490米、宽3米的硬化小巷,总长6100米的高标准下水道先后动工、建成,道路四通八达、雨污积水顺流而下成为村里的真实写照;实施“村内亮化”工程,200千伏安的变压器,60盏路灯,让晋家村的夜晚充满光亮;实施“森林村建设”工程,投资40余万元建设花池217个,种植白蜡、国槐1200棵,绿化苗木3万余株,让村民推窗即可“见绿”;实施“村西水塘治理”工程,投资20余万元建设水塘,不仅解决了垃圾乱堆,更实现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极大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实施“村级美化”工程,将村庄近3万平方米的墙体重新粉刷,绘制了60余幅宣传画和标语,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筹资15余万元建设了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配套远程教育设备、农村书屋、健身设施等项目,为村民提供娱乐、休闲等服务;筹建了“商河县晋善晋美庄户剧团”,让村民有了自娱自乐好去处;“讲文明树新风”、“四德”工程、“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和“五星级文明户”、“十大孝星”、“优秀青少年”等评选活动的相继开展,让倡树新风、弘扬真善美成为村里的主旋律。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在创新发展中彰显为民情怀

  村里的大街小巷年久失修,芦绪华在市安监局党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前后跑了市交通局、济钢公司等部门和企业,从多处争取到了资金和石子、沙子、白灰等材料。为了能够协调企业免费运输,芦绪华一个晚上来回跑两趟,连续半个月,15个通宵,30趟来回,用自己的坚持换来了修路所需要的1000方石子、600方沙子、200方白灰和100吨水泥。为了找到适合晋家村的致富项目,芦绪华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先后到寿光考察蔬菜大棚,去平阴考察玫瑰产业,按照申报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求,2012年流转土地310亩,帮助群众建设12个蔬菜大棚,2013年又帮助群众建设了11个蔬菜大棚,棚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为了让群众实现共同致富,芦绪华还和村干部不断摸索,让没有大棚的村民在大棚里打工,按照“投资人60%、打工者40%”的“六四”模式对大棚收益进行分配,并注册了“晋家彩蔬”商标品牌。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11036元。他注重抓招商引资,协调引进投资1.2亿元的济南信和缘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落户到县经济开发区,项目投产后,通过分享地方留成,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秸秆压块项目中,他协调注册成立了“商河晋源秸秆厂”,在原闲置场院建设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2套秸秆压块成型机设备,每套单日产秸秆块5-6吨,每吨纯利润保持在100元左右,确保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上。

  800多个日日夜夜,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芦绪华却在这有限的工作时间内,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不懈的奋斗,把一名党员干部践行宗旨、为民解难的真情,转化成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留下了一串串丰硕的实绩、感人的事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红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