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一起做家务的苟增玉一家
苟增玉被授予胜坨镇首届十佳道德模范
大众网济南11月24日(记者 孙乘昀)20多年前的苟增玉认识了第一任丈夫巴先生,两人顺利地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婚后生活一直美满幸福,夫妻恩爱,一对子女先后出生。这日子过得是街邻羡慕,滋润有加。
世事难料,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苟增玉的第一任丈夫因意外事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撇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的她才30岁。
出事后,婆婆因丧子之痛变得精神恍惚,生怕“儿子去了,媳妇跑了,孙子孙女也留不下”。尚未从悲痛中走出来的苟增玉,就得扛起既要服侍老人,又要照顾孩子的重担。每天给老人做好了饭菜端上饭桌,再把孩子送去学校,还要操劳着赚点家用。“服侍老人终老,这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当时,我就觉得,老巴走的早,咱也不能让老人寒了心。”苟增玉说。之后20余年,苟增玉像亲闺女一样照顾着婆婆,一直陪伴婆婆走完一生。去年,与病魔抗争3月的婆婆在73岁时离开人世。由于苟增玉一直在床前悉心照料,婆婆走得很安详。
坚强的女人,也需要一座大山。在前夫去世后不久,亲戚朋友不忍心看着苟增玉自己拖老带小的生活,尽力想帮苟增玉成就一对新人。苟增玉担心公婆老俩无人赡养,一直未答应,每每有人介绍,她都是先问及能否接受继续对公婆的赡养。
后经朋友介绍,苟增玉认识了现任丈夫于吉文,于吉文的妻子因白血病去世,也同样留下了年幼的孩子。也许是同病相怜,互相理解,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但却遭到了苟增玉婆婆的强力阻拦,丧子之痛让苟增玉婆婆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她不同意苟增玉改嫁,怕将她的孙子带走。面对婆婆对孙子的不舍,苟增玉和于吉文最终决定,两个人一起留下,共同照顾两个人的三个孩子,还有苟增玉的公婆。
这种做法在当时村子里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和各种不善的言论给他俩带来了沉重的舆论压力。
然而,苟增玉夫妇用实际行动向周边街坊邻居证明着他们不仅能够撑起这个家,更能够打造一个和谐、温暖、幸福的家。婚后的于吉文少言寡语,却又踏实肯干,面对苟增玉前公婆的冷眼辣语,他始终不埋怨,不计较。每到秋收秋种,他都会早早的帮他们把农活干到前边;家里有什么零碎体力活,也都拾掇的井井有序;家里做点水饺什么的好饭,也都端一份给老人送去,屋里屋外比亲儿子还要孝顺。
后来,于吉文外出打工,每晚回来不管早晚都去老人那里走一趟,聊聊家常再回自己家。这样的持之以恒,让老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于吉文不回家,老人休息都觉得少点啥,直接把于吉文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苟增玉与于吉文结合初期,于吉文的儿子叛逆,对苟增玉不肯接受,婆婆一直心有芥蒂,总是担心苟增玉离开,也对她不友好,而这内忧外患的境况,没有打倒苟增玉。她顶着舆论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用爱与善良理解和包容着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婆婆和丧母之痛的儿子。
他对于吉文的儿子比亲生儿子都上心,2005年,孩子得了牛皮癣,这种病非常难治,如果治不好还容易传染,孩子他爸都放弃了,她却一直没有放弃,不知道找了多少医生,寻了多少偏方,好歹给孩子治好了。“就算亲儿子,也就这样了吧。”与苟增玉多年的邻居季焕珍感叹道。
时间流逝,苟增玉对婆婆的孝敬、对终于得到了回报,婆婆对她由心存芥蒂变成了寸步难离、百般依赖。生病住院时不找别人就找苟增玉,几天不见就念叨。老于带来的儿子也跟她变得像亲生母子一样,在外上学时,两三天就给我打个电话。
三个孩子虽然过着穷日子,还遭受了重大家庭变故,但都性格开朗,懂事孝顺,这要得益于苟增玉的教导有方,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过一句,她也从没申请过低保户,也没有要求学校为她的孩子减免过学费。她甚至告诉孩子们说:“你们可以去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但贫困生助学金你们不要去申请,因为比咱困难的孩子多得是啊。”在苟增玉的影响下,三个孩子都早已自立自强,打工赚钱,很少让父母操心。
在苟增玉心底里,总觉得亏欠孩子们太多,觉得孩子们跟着她受穷受苦,现在都大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帮不上他们。其实,苟增玉的言传身教,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远比房子、车子珍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