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刘庆民:35年如一日甘当8个村的“守护神”

2014-05-26 09:30: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济南5月26日讯记者 张国君)从医35年,却只出过两次远门;从医35年,收的9万元欠条,却从未要过一次账;一个人的卫生室,却要为周边8个山村近2000名乡亲提供医疗服务;不图钱,不图名,默默地守护着他所挚爱的乡里乡亲;他,就是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乡村医生刘庆民。今天,大众网记者带您一起走近这位无私奉献的“赤脚医生”。

  在泗水县绿树成荫、群山环绕的乡间村落,隈泉村卫生室是附近8个村中唯一的卫生室,为周边村庄的1892位村民提供诊疗服务。

  今年52岁的刘庆民,在泗水大山深处已经从医35年了,年过半百的他却只出过两次远门:一次是去济南录电视节目,一次是患癌后来济宁复查,外面的世界他不太熟悉,但是隈泉庄周边8个村子的每条道路都有他的足迹,哪家有病人需要帮助他却是一清二楚。

  乡亲之忧  让他弃教从医

  刘庆民本来是一名山村教师,16岁那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在村里小学给孩子们教语文。在农村,“先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决定弃文从医。那时山村的条件很差,没有医生,村里的人要跑30里的路到县城医院看病。1977年,村里有个孕妇难产大出血,情况很紧急,家属用推车送病人到县医院救治,可是刚走到一半,孕妇就失血过多去世了。刘庆民目睹了整件事情,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毅然决然地坚定了一个想法:学医,救人!

  刘庆民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跑到周边罗家湾村跟当地的乡医学习。就这样,17岁的刘庆民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后来,他又到龙运港村学习。1979年,刘庆民在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为了更好地为村民看病,刘庆民还不断参加镇里、县里的乡村医生培训班。35年间,从把脉、问诊到开药、输液再到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他渐渐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全科医生”。

  行医35年来,刘庆民把每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不论白天黑夜、不论风雨冰雪,总是随叫随到,足迹遍及周边的村村落落。

  心里装的都是乡亲  9万元欠条他从未要过一次账

  在刘庆民的诊所里,“先看病后交钱”、“有钱没钱都给治”早就成了惯例。

  在刘庆民平时坐诊的桌子上,欠医疗费的账单足足放了两个鞋盒子。“最早是1979年的,那年我刚开诊所。”刘庆民还依稀记得,那年村里有一名老人患上偏瘫,在他这儿花了370元钱。这在当时是个大数目,完全靠天吃饭的村里人积攒十年也付不起。直到老人过世,他也没去要过这笔账。鞋盒里到底有多少张欠条,刘庆民从来没细数过。儿子刘壮壮说,2000年前的有380张,之后是档案形式的记账单,有1500多张,总额大约9万元。

  刘庆民对此很是“不屑一顾”,“我记这些条子,并不是想让乡亲们知道还欠我多少钱,而是把这些处方‘欠条’当作他们的就诊档案,再为他们看病时有个依据!”记者轻轻翻看着这些账单,每张账单的背后都藏着一颗仁爱之心。提起这些,刘庆民总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医生,更得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咱不是为了钱才当这医生的,有的病人交不起医药费,自己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

  儿子接过“服务棒” 两代人要继续无悔前行

  忙忙碌碌大半辈子,常年劳累、压力过大再加上磕磕碰碰不断,刘庆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09年下半年,刘庆民开始感觉到累,有时累得站都站不住。2010年,刘庆民被查出罹患膀胱癌,这一消息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尽管有了思想准备,可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时,刘庆民还是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孩子还在上学,我的卫生室咋办?”

  其实,刘庆民家里并不富裕。妻子包现云说,“他给人看病,都是先垫付医药费。俺们最困难时,把家里老母猪、公鸡都卖了才能进药。”动手术时,当时已干了31年乡医的刘庆民只有4000元存款。“那一鞋盒子欠条当时也得有七八万元,该去要点帐。”包现云曾有这样的想法,却没敢开口。“九几年的时候,我提过一回,被他一口回绝了。从那时我就记住了。”刘庆民住院那会儿,乡亲们以为他出差了,后来打听到他做了个“小手术”,轮番到家里看望。手头宽裕的就主动把欠账还了,没钱的就带着香蕉、鸡蛋来家里坐坐。村民刘宪科年纪大了,只靠两分地维持生活,当年收了60多斤花生。得知刘庆民动了手术,他就背了30斤送了过去。

  做完手术后不久,刘庆民不顾医生、亲人的劝阻,又走村入户为乡亲们看病去了,就像什么事情没发生一样。有一次,一位患者对他说:“庆民,你行这么多好,上天会保佑你没事的!”朴素诚挚的话语瞬间温暖了刘庆民的心。

  乡亲们的鼓励信任让他克服了患病期间不安的情绪,度过了那段灰色的人生。刘庆民说:“每治好一个乡亲的病,我就觉得又干了一件好事,心里非常满足。只要还能动,我会一直干下去!”

  刘庆民的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席丽华原本都在曲阜中医学校上学,席丽华此前被分配到泗水县人民医院实习,毕业后原本可以去城市工作,但考虑到当时父亲手术,他俩便毅然回乡。如今,刘壮壮和席丽华已打算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这里继续为父老乡亲们服务。谈到这些,刘壮壮有些伤感:“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爸爸不生病,如果我们没有回来会咋样?但现在摆在面前的是,8个村1800多口人太需要这个卫生室了!”刘壮壮告诉记者,他已经准备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了,妻子也非常支持自己。

  35个寒来暑往,刘庆民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淳朴而熟悉的土地,崎岖颠簸的山路记录下他无私无悔服务乡亲的脚印,他用最温暖、最无私的方式诠释着对乡亲们浓烈而深沉的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红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