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亭区城头镇商业步行街,一家房屋的门牌上写着“种德收福”四个大字,不时引的过往行人驻足观赏。据了解,这间房屋的主人叫做曹庆台,今年57岁,是城头镇一家豆制品公司的老板,门牌上的四个字既是当地村民对房屋主人的评价,又是房屋主人的做人准则。作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秉承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诚信经营,艰苦创业,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二十年如一日,热心从事慈善捐助事业,共向学校、贫困学生、残疾人捐助16万余元。
捐资助学显爱心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迫于生计问题,初中毕业后,我便开始挣公分养家了,但我对读书的那份渴望却始终不曾改变,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时,我都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曹庆台说道。
城头镇中心校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人身安全,曹庆台得知后,于1995年、2007年,先后两次带头捐资8000元用于学校校舍改造。学校前面的道路曲折泥泞,学生上下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更有甚者在上下学途中发生意外,曹庆台看到后心急如焚,立马向村委会反映了该问题,并于2000年,带头捐资5万元修建了这条路,解决了孩子们的上下学难题。
在捐资修路、建校的同时,曹庆台还无偿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0年,滕州一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曹庆台得知后,向其捐助5000元现金,帮助其完成高中学业,该学生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2010年至今,他每年都拿出5000元现金,资助37中学贫困学生读书。20多年来,曹庆台资助过的学生,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都是老少爷们的孩子,遇到困难了就要帮帮,这是我做人的准则。”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一个农民企业家浓浓的助学情。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从37中了解到,目前受他资助的学生,先后考入枣庄三中8人,枣庄八中2人,3人考上了大学。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是谁资助了他们。原来在捐资助学时,曹庆台就告诉学校,不要告诉他们是谁捐助的,也不要大肆进行宣传,他不想让受资助孩子的自尊心,在镜头面前再次受到伤害。一年又一年,学生不知道是谁在捐款,家长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曹庆台总是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在曹庆台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一张关于贫困学生的调查摸底名单,在名单上,曹庆台用笔标出了几个名字。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他笑了笑说道:“这是我从学校拿来的家庭困难孩子的名单,有些困难的,我都用笔标了出来,打算去学校给他们送钱,不想让他们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辍学。”
当我们问道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能够坚持20年不间断的捐资助学时,曹庆台很果断的说“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意也不错,是该回报人民和政府的时候了,我选择捐资助学,就是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够好好学习,毕业之后用所学的知识再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谈到家人,曹庆台笑着说道:“刚开始他们都不支持我,也不理解我的这种做法,时间长了,他们习惯了,也跟着我一起做好人好事了。”
奉献社会获好评
“我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我希望用我有限的能力为村里老少爷们出把力,尽份心。”这是曹庆台经常说的一句话。
2011年,他在冯卯镇万庄村看朋友时,发现1名残疾人衣衫褴褛,无人过问。朋友告诉他,此人因事故致残,现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得知情况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万庄村委会,为该残疾人一次性缴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7500元,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受到了万庄村村民的广泛称赞。
曹庆台也积极关心村里的大小事务,积极配合村“两委”处理群众问题,化解村民纠纷,村民亲切地称之为“热心人”。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处理村里矛盾12起,协助村里化解信访隐患20余起,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诚信经营美名扬
曹庆台于1988年开始从事豆制品加工行业,并成立了自己的豆制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中始终坚持精细管理,诚信经营的原则,赢得了省内外客商的青睐。
豆制品行业是高度市场化行业,商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多厂家都为获取高额利润进行交易,可曹庆台却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公平交易。2000年,豆制品行业价格下跌,眼看外地客商同他签订的20万元购销合同要受损时,他积极主动联系该客商,并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履行了合同,为客商挽回了5万余元的经济损失。曹庆台的事迹在城头当地被广为传颂,而他门前“种德收福”的门牌也变成了现实。
谈到今后的打算,曹庆台说道:“捐资助学让我自己很开心,心里很踏实,今后我要继续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力所能及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和我一起做好事做善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20多年都在做好事,20多年来,曹庆台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好人的定义。他先后被城头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爱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