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情怀 感召后人
龙贤昭植树造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十二五”以来,天柱县共完成营造林任务28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22万株,净增活立木总蓄积130余万立方米。天柱县也先后荣获“贵州省造林绿化模范县”、“黔东南州生态建设十周年先进县”等称号。
龙贤昭,为家乡今日的绿水青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他的事迹感召着后人。
龙贤昭,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山上永恒的春天。
83岁,返回家乡天柱定居;84岁,在岩寨村创办黔东南州第一个村级图书阅览室;85岁,在岩寨村组织办起了林场、养猪场,带领群众致富。岁月的苍老抵不住那份炽热的家乡情,崎岖的山路挡不住那年迈的身躯。一年一年,他用自己布满皱纹的双手让无数小树苗的年轮画了一圈又一圈,他点燃了一个贫困村寨的希望,唤醒了那一方土地的春天。
他就是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龙贤昭,一位执著的老人,一位可敬的老人。尽管已逝去17年,他的精神仍在当地激励着一代代人。
有一种精神永不退休
3月31日,阳光明媚,在天柱县蚂蚓坡油茶基地里,长势喜人的2000多亩油茶在风中摇曳。“这里原是1000亩左右的商品林,前年到了采伐期公开拍卖后,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益,县里把这一片改为种周期更短、见效更快的油茶,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已扩种至2000亩,最终目标是1万亩。”天柱县油茶办主任袁仁根说。
“在30年前,这一片还是荒山,水土流失严重,当时多亏了龙贤昭老人,带领村民一起种树,才让荒山变成了绿洲。前年到了林木采伐期,公开拍卖了90多万元,村里的村民都从中获利了。”天柱县凤城镇钟鼓村村委会主任龙景华感慨地说。
在钟鼓村,也就是原来的岩寨村,老人们说起逝去多年的龙贤昭老人,依然有着说不完的话,话语中饱含着浓浓的感激之情。
他们依然记得29年前龙贤昭老人回村定居引起的轰动。让村民们惊奇的不仅是龙老当时已83岁的高龄,还有他那参加过北伐、抗日、解放战争,担任过淮北区武委会训练部长、独立团参谋长、西南服务团重庆分团行政处长、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中共黔东南州委书记处书记、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顾委常委等职的“显赫身份”。
很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位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会在耄耋之年,放弃安逸的省城退休生活,回到家乡这个穷苦的小山村定居。
“龙老当年回到家乡后,刚把家安顿好就主动到村支书家报到,交了当月的党费,还自觉接受党支部的管理和监督。当时村支书和我们都很惊讶,一个省部级干部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贫穷的农村,还这么谦虚,真的令人十分敬佩。”当年与龙贤昭老人一起造林的杨思侣激动地说。
更令乡亲们没有料到的是,这位省城退休“高官”回家乡并未闲着,而是经常带着草帽,拄着拐杖走上那一座座荒山坡。
彼时的岩寨村是以种粮为主的山区村寨,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森林遭受人为破坏严重,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后来,当龙贤昭老人拿出在岩寨村办林场植树造林带领大家致富的方案后,所有人恍然明白,龙老返家乡定居是要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大家致富的。
往后的岁月,龙贤昭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不断向岩寨村人展示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永不退休。
有一种奉献叫燃烧
当家乡的每座荒坡都留下了龙贤昭老人蹒跚的足迹,他心中为村民们造富的方案也日渐明晰。
为了给乡亲们做表率,他带着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到省林业厅,要求承包荒山办林场。到贵阳后,龙贤昭顾不上到儿女家休息,便直奔林业厅,林业厅的负责人看着老人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受感动。
在龙贤昭的努力下,一个由省投资15万元,县林业局出技术,岩寨村组织劳力,林场负责管理的省、县、村联办的岩寨村示范林场办起来了,龙贤昭自荐当了场长。那时,他已是85岁高龄。
林场办起来后,龙贤昭不辞辛苦,与同村干部一起制定计划,组织劳力种植杉树、马尾松、板栗、桃树、柑橘等近1000亩的实用林和经济林,还组织村民办养猪场,这样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解决了果树的肥料来源。
在龙贤昭的带动下,全村村民掀起了一股植树造林的热潮。全村原来所有的荒山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中全部“披绿”,造林率达100%。
“植树造林完成后,龙老十分关心树木的成活率,坚持要亲自去察看,而且很仔细。在整整察看了8天时间后,他才放了心。8天里,龙老每天平均要走20多里路。”杨思侣说。
“树木成林后,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新鲜了,各种小动物也多了。”钟鼓村村委会主任龙景华说,如今村庄处在漫山遍野的绿树环抱中,美了环境,也鼓了村民们的腰包。
回村定居的岁月,龙贤昭老人不断“燃烧”自己,在坚持“播”绿的同时,还播撒下了一颗颗学习的种子,让希望在大山里起航。
为了让村里孩子能学到更多知识,有一个好的课外学习环境,龙贤昭老人把自家住房腾出两间,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图书阅览室,这也是黔东南州第一个村级图书室。
为办好图书室,龙贤昭每月从离休费中拿出100元,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新书,丰富图书室藏书。他年迈行动不便后,长子龙秉勋负责起图书室整理、开放工作。1998年9月,龙贤昭病逝后,孙子龙庆先又从父亲手中接过图书室的担子,还不断购进书报充实图书室,每天免费向村民自由开放。
多年来,这间命名为“止庐”的图书室收藏各类图书一万多册,成为了岩寨村和附近村寨村民和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前来阅读的村民逾万人次,造就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学子。
有一种怀念叫铭记于心
在龙贤昭老人的故居里,记者看到了一张龙贤昭与6个村民植树后坐在一起休息聊天时的照片。照片里,龙贤昭老人显得那样的慈祥、和蔼。
“龙老人特别好,跟他相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还经常请我们到家去做客。记得有一段时间,一些村民上山放牛,不少林木被牛破坏了。龙老很心疼,但他没有责备村民,而是在山上比较显眼的地方竖起了请村民注意不要让牛破坏树木的牌子,牌子开头写的是敬告,而不是警告、通告之类的词。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动,龙老真的很平易近人。”帮助龙贤昭管护过3年林场的杨明德老人含着眼泪说。
“龙老是我妻子的祖父,用我们天柱话讲,就是‘公’。我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浑身都充满了正能量,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感党恩,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在龙贤昭孙女婿吴厚征眼里,龙贤昭是一位慈祥、大公无私的老人,从来不会给组织添麻烦。
吴厚征告诉记者,在1995年时,县里面邀请龙老参加两会,因年纪大了,往来岩寨不方便,县政协就安排他在新华酒店住宿。会议一开完,他自己就到总台结了账,不花公家一分钱。有次他生日,当时的县委书记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就带着县四大班子领导前来祝贺,却被龙老挡在了门外。
“我公就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一心想着百姓,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却从来不会为家人的事麻烦组织。最初有些埋怨他,但后来想想,他真的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吴厚征说。
回乡定居的10多年里,龙贤昭整天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关心群众疾苦,一心为改变村里面貌,办好事、实事。他曾这样说过:“作为一名离休老同志,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多为人民做些事,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生活才会觉得充实,有意义。”
“现在我们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房一栋一栋的建起,现在人年均收入已达5000余元。这些都是在龙老的带动下植树造林结出的硕果。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龙老,将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把我们村建设成一个文明和谐美丽的村庄。”龙景华说。
由于龙贤昭离休回乡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致富的事迹感人至深,龙贤昭先后被中共中央、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优秀离休干部”等荣誉称号。(记者 熊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