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必须稳妥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与节奏,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既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从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看,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跨境资金流动异常,或对国内金融稳定带来冲击。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必须稳妥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与节奏,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既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坚持调控方向 化解“两难”困局
既要坚持调控政策的基本方向,稳定政策预期,又要增强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守住控通胀、防风险的底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6%,仍在7.5%的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之上,但最近3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7.9%、7.7%、7.5%,呈现逐渐放缓态势。与此同时,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较上月末下降1.8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也进一步回落。在总体平稳的形势下,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
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近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方面要稳增长、保就业,一方面要控通胀、防风险,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下限”与“上限”之间寻求平衡。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化解当前“两难”困局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下滑趋势明显,且不排除未来存在一定的失速风险。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投资及消费增速同比均在下滑,显示出国内需求疲软,以及由产能过剩带来的生产停滞。同时,6月份进出口双双负增长,呈进一步衰退的迹象。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乏力,意味着经济减速的趋势仍将持续。从稳增长的角度看,货币供给必须保持一定的力度,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6月末我国M2余额已达105.45万亿元,尽管M2高企有储蓄率偏高、直接融资占比较少等原因,但巨额的货币存量仍然引发了有关货币超发的争议。同时,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隐患凸显,也需要央行审慎把握流动性的“闸门”。
从物价走势看,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低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但环比来看,在5月份CPI同比增幅回落至2.1%的低位后,6月份反弹至2.7%,创出近4个月新高,表明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在国内物价反弹的同时,还面临着输入性通胀压力。近几个月来,各国量化宽松政策竞相加码,欧盟、澳大利亚、印度、韩国、越南等掀起了新一轮降息潮,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剧,跨境资本流入压力加大。由于美国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也给了“热钱”大进大出、跨境套利的机会。
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既要坚持调控政策的基本方向,稳定政策预期,又要增强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着力维护稳定的货币环境,守住控通胀、防风险的底线,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目标。
把握操作力度 创新调控手段
在合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还需创新调控手段和方式,更多地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流动性波动的形势下,今年央行除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外,并没有采取降息、降准等更大的动作,似乎有些“不作为”。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是我国在多年宏观调控中积累的一条基本经验。从近年来连续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看,由于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有所不同,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各有侧重。
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在具体操作上“实际从紧”。当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加息共0.75个百分点,同时全年累计发行央票约1.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约2.5万亿元,大规模回收了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有效应对了通胀压力。
2012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稳中偏松”。去年,央行在2月和5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还在6 月和7月两次降息。去年下半年,央行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全年逆回购规模达60380亿元,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从今年上半年看,我国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与“慎”,主要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从年初到2月7日,央行开展了11期逆回购操作,以应对春节期间资金面趋紧的局面。2月17日以后,央行主要通过正回购来及时回笼资金,同时以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等为配合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5月9日至6月20日,央行发行了11期央票,动态回笼了资金。
5月至6月间,金融市场出现“钱紧”迹象。5月上旬,新一轮全球降息潮袭来,一些人认为,我国也应跟上全球降息潮的节奏,以阻击“热钱”冲击。到6月下旬,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飙升,不少机构企望央行注入流动性“救市”。但央行并未“出手”,只是随后增加了12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
下半年,金融市场形势依然复杂,调控能力面临新的考验。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必须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研判,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并且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在合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还需创新调控手段和方式,更多地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
优化融资结构 支持实体经济
必须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用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在3月末突破100万亿元、达到103.61万亿元之后,近几个月来我国M2余额一直高位运行。但是,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并未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表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未流入实体经济。
分析信贷存量,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投向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仍占较大比例,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为50%,同比低12.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为12.1%,同比高1.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为1.2%。这表明,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占比超过70%的情况相比,我国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主要依靠息差,缺乏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动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因而难有大的改观。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提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以及资产证券化、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其指向均是通过市场机制将资金配置到具有经济效益、能够创造就业的企业中去,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日前,阿里巴巴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登陆深交所,意味着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重启。这项事务与此前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来盘活存量贷款、降低流动性风险不同,募集的资金将更多向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充分发挥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需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当前,迫切需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开启创业板上市小微企业再融资,同时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向全国延伸,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此外,还需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将业务重心放到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上来,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