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读习主席访英:中国经济彰显持久活力和巨大潜力

2015-10-24 15:26: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焦翔 刘睿 管克江 俞懿春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全要素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将保持强大动力,释放出更大发展潜力。中国经济运行将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在英国伦敦金融城,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之脉,传递坚定信心。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我们将继续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阐述中国经济发展方略,获得了专业人士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格利弗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未来几年的增速“仍将超过全球经济增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有媒体指出,这是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低于7%。对于国际上的关切,习近平主席给予了正面回应:“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一定水平之后必然要经历的正常调整”。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不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过去37年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在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后,也没有遭遇像许多国家那样经济增速“拦腰折断”,凸显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与巨大潜力。

  访英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习近平主席已经向全世界阐释了增速放缓的内在和外部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然而,总有一些媒体和学者,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对中国经济要么“习惯性担忧”,要么“习惯性怀疑”,骨子里不愿看到、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背离事实“唱空”“唱衰”中国,频频发出与时代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中国经济数据好,他们会认为是数据有假;如果数据差,他们又会认为中国真的有麻烦了。”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斯宾塞把这种现象描述为西方社会中“有关中国经济的悖论”。

  但对中国经济的赞许、理解和信心,才是大多数人主流的声音。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格利弗就认为,对任何一个由市场驱动的经济体而言,经济波动都是完全正常的。但这种波动不应转变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基本面的看法。路透社的分析也称,6.9%的经济增速略低于二季度的7%,略高于6.8%的市场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基本面可控稳定,经济增速趋于平稳,经济不会“硬着陆”的预期得到强化。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并不担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显然,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

  “越是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坚定信心。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增长终究是趋势,一时的数据高低或市场起伏不能改变这个大势。”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势头,既是世界发展所需,更是潮流大势所趋。中国发展的车轮只会向前,即使偶遇颠簸,但方向绝不会变。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