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泉位于潍坊安丘市东南,07年行政区划撤镇合并入辉渠镇。在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原雹泉辖区内的小学整合到一处,在原雹泉初中的位置,另起炉灶,建设起崭新的现代化小学。雹泉小学新教学楼投资750万,餐厅投资120万,塑胶运动场投资300万。
谢莹芝亲身经历了整个学校的变迁。原雹泉初中的那些小平房们全部拆迁,不久就拔地而起四层楼的小学教学楼、餐厅和幼儿园楼。唯一还能找到一丝原来校园记忆的,是操场上屹立的几十年的老垂柳和老井。
雹泉小学经过整体的建设,硬件并不比县城学校差。小学配备了六七辆校车,每天接送十几里外村里的小学生。小学生们每天早上准时等在村口,像坐公交车一样坐上黄色的校车。
教学楼里每一层的大厅里都设置了爱心书柜,寒假学生们可以从这里借书带回家看,这里只剩下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旧书,零零散散地倚在柜里。学生们自己画的手抄报贴满了每个教室走廊的墙壁,手抄报也有着浓浓的乡村特色,“家乡特产”栏目,三年级的小诺用小米和红豆把字一个个粘起来,还用小米粒粘起一颗颗谷子。
谢莹芝说,我们建设的标准是和县城里的小学一样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都不缺,但困难在于,并没有足够多专业的老师在教给孩子这些文娱课程。课程开设,也只能让教主课的老师来兼任美术老师或者音乐老师。谢莹芝从体校一毕业就在雹泉中学教体育,已经十多年了。雹泉小学搬来新址之后,她就被调任到雹泉小学教语文了。“原来小学的老师年纪都不小了,特别缺年轻老师。”如今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因为上了年纪的小学老师们都没有英文基础,教英文的任务就落到她这个年轻人头上。
“小学需要更多年轻老师。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是现在孩子们的创意和活力需要更多心思活泛的年轻老师来引导。”
如今的新小学生源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比以前少很多了。”整个原雹泉辖区内的孩子集中到一起,一个年级最多也才三个班,一百多人。在辉渠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寒假给家长的一封信里,提出教育的困难还在于“小学升初中,温泉小学、夏坡小学因为交通不便、住宿条件等,学生流失严重,呼吁各家长不要盲目地追风求学。”
有些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在县城里买房,他们便把孩子接到县城里的学校,争取县城更好的受教育机会。雹泉西北村的小玉在雹泉小学毕业后就托关系去了安丘市里的东埠中学,在这里,比乡镇初中有更大的机会升入县城里的重点高中。
而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教育、外出打工等机会,早早地离开乡村,不再依附于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