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岛”校长联盟成员、青岛天泰城学校校长王建娥(右)向大众网记者讲述她与“支教岛”的不解之缘。(亓翔 摄)
大众网青岛8月25日讯(记者 金红蕾 李兆辉 亓翔)今年7月15日,教育策划第六届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青岛天泰城学校校长王建娥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因为在学校规划发展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和成果,她还被吸纳为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委员。这些,对于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的王建娥而言,是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在“支教岛”的指导帮助下,王建娥完成了从“乡村教师”到“名校校长”的华丽蜕变。
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建娥,被分配到了城阳区棘洪滩的一个村小学当老师,。那是一个只有6间平房做教室的村办小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只有王建娥一个公办教师。因为自己生活在城区,因而她对于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感触颇深,她从内心的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给予农村的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也能和城区的学生一样,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1996年,王建娥被调任到另一所村办教学点担任管理岗位工作,从那时起,她开始将“爱”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之中。
2000年,王建娥被调动到棘洪滩街道的街道办小学中华埠小学担任校长。2007年中华埠小学进行了扩建,由三所村办小学合并而成一个大学校,学校人数一下子从300名学生到了上千学生,学校老师也增加了三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让王建娥感到了些许的力不从心。她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求外力,希望借助专家的力量和智慧,来打开自己的“脑洞”,找到学校发展的方向。
在他人的介绍下,王建娥认识了“支教岛”的李淑芳和周加惠。出于对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共同推崇和认知,他们很快就熟识了。2007年11月,李淑芳老师到中华埠小学做了一场题为《做幸福的教师》的讲座,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反响和思考。2008年,在陶行知研究会的安排下,中华埠小学的6名干部教师走进了当时同为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青岛太平路小学、崂山凤凰台小学等,学习观摩他们的办学思路和校园文化创建方面的优良作法。这次的学习,给了几个干部巨大的震撼。
“同样的学校,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团队的精神力量被激发出来了,王建娥带领着他们开始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之路。他们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街道的资源,建立起了一支锣鼓队。学校老师和学生全体上阵,一为鼓舞士气,在学校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一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华埠小学的锣鼓队走出了那个偏远的山村,在青岛全市中小学艺术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王建娥和她的学校也开始声名鹊起。
2011年,在青岛市城阳区校长公开竞聘中,王建娥成功竞聘成为了城阳区直属学校、九年一贯制试验校-天泰城学校的校长。这所学校是城阳区九年一贯教育改革试验的一个试点,对于王建娥来说,工作要求更高,压力也更大,不仅要办出特色,还要成就品牌。“在这个时候,支教岛又一次给了我力量和信心。”王建娥告诉记者,李淑芳老师在得知王建娥的困惑后,她先后从北京请来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文摘周报的王磊和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的陈如平。他们深入到学校,与学校的干部职工座谈,指导他们如何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从全局上规划学校的发展。
跟随者专家和同伴的脚步,王建娥的办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如今,城阳天泰城学校围绕着“爱满天下,智溢泰和”的办学思想,提倡生活教育理念,突出戏剧教育特色,逐渐将学校打造成为了一所“人人有戏”的知名学校。
“没有琴岛,就没有现在的王建娥。”在采访时,王建娥讲到动情处,多次眼含热泪。“这个团队就像是一个家,大家在里面,互相温暖,互相搀扶着一起走。”王建娥说,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给与她的,不仅是专家的指导,思想的指引,更重要的是温暖和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