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张艳
谷雨刚过,4月20日,余松烈院士在泰安离世。
齐鲁晚报记者 白雪采访整理
人物简介
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余松烈
余松烈(1921-2016),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余松烈作为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为我国小麦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说宁波话的山东人”在鲁生活67年
20日,记者到达山东农业大学时,工作人员正在网站发布讣告。讣告称: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我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0日12时20分在泰安逝世,享年96岁。最近几年,身体已经很差的余松烈一直在泰山疗养院休养,但校园里始终有他的传说。
余松烈是浙江慈溪人,生于1921年3月13日,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人介绍到解放区山东农学院工作,从此在山东生活了67年。
“我来的时候,就打算在这里扎根了。”余松烈曾说,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向往解放区的生活,于是就从上海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了山东。不过,他的口音一直难改,“我是说着宁波话的山东人。”余松烈逢人就说,在他心中自己早已是山东人了,“我的书本知识是在上海和福建学的,但实践知识都是在山东学的,没有这些年在山东的经历,我可能也很难有今天的成绩。”
从事农业科研60 余年,余松烈在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技术研究中,获得丰硕成果,于1978 年、1987 年、1992 年三获国家科技奖励,关于小麦的丰产理论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小麦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跟劳模一起种地发现丰产技术
就在五年前的夏天,本报记者采访余松烈时,已年逾九旬的他,还在2011年6月1日,亲自来到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攻关田,实地考察小麦长势,了解高产栽培技术综合应用的情况。
余松烈的学生、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庆裕曾告诉记者,余松烈生前几乎每年都要到田间地头去看一看走一走,察看试验田的情况,“在他眼里,只有常常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
余松烈常以“老农民”自居,经常穿着运动鞋到田间地头干活,还有个“农田三不原则”,就是在农田中,开到脚下的汽车不坐;推到手边的自行车不骑;农田生活中不接受特殊照顾。
也正是钻到农田里,余松烈才研究出了大学问。早在1950年秋,他就在山东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这是他在山东从事小麦研究的第一阶段。其间,余松烈多次到农村蹲点,与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裴继臣共同劳动,从中取得了“重大发现”。
余松烈说,在劳动时,他发现劳模锄地比自己锄得深,还有意锄断部分麦苗的根,结果劳模的干法竟然增产不少。“就这个问题,我研究了30多年,总算研究明白了。搞农业离不开农民,他们有经验,不向农民学习怎么能行?”基于此,余松烈提出了“深耘断根法”,使小麦增产10%。
1974年春,余松烈又主动向学校申请带
亩产过800 公斤的消息是在疗养院听到的
从小麦亩产600多公斤到亩产700 多公斤,如何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是余松烈终生的课题,而亩产800公斤成了一道坎儿,一直难以跨过。2011年,余松烈寄予厚望的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攻关田,没能给他带来惊喜。当时,他说,“由于气候的原因,亩产800公斤没实现。亩产800公斤,是我最后的愿望。”
夺取小麦高产,既要靠优良品种,也要靠栽培技术,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实现。结合当年在滕县的经历,余松烈晚年试验创新了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还与工人一起研制了新的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并在我省多地推广,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2014年6月,农业部组织7位专家,对烟台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十亩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3.14亩验收田平均亩产达817公斤,创下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处攻关田是由余松烈院士担任小麦研究技术顾问,并建立起小麦研究创新团队,宽幅精量播种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技术攻关顺利完成。
遗憾的是,消息传来时,余松烈已经离开了坚守多年的科研一线。当董庆裕去疗养院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当时身体状况很不好,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用力笑着点点头应和。
“他一直很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他年龄大了以后,我就经常替他到处去看。实现冬小麦亩产800公斤是他的一个目标,愿望实现后,他的身体条件不允许他亲自再去田里看看,但这个好消息我已经告诉了他,他也很欣慰。”董庆裕回忆说。
培养了两个院士下乡教出22名“科技队长”
余松烈研究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3 . 5%,而且节省了种子。这一理论为我国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高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已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仅我省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已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
尽管在小麦栽培技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被问及什么是自己最自豪的,余松烈生前总是脱口而出,“学生是最值得我自豪和骄傲的。”
在山东农业大学耕耘了一辈子,余松烈早已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光院士就出了两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就是余松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余松烈的另一位得意弟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他是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曾经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在余松烈的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就是滕县当年的“科技队长”。在滕县期间,余松烈办起了“五七农大”小麦班,学生就是当地的22名“科技队长”,这些人都是刚刚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不久的学生。
“忙时我们搞生产,农闲的时候,我们就到小麦班上课。”董庆裕就是22名“科技队长”之一。1974年和余松烈认识,算起来已经有42个年头了。
董庆裕说,当年“五七农大”小麦班的22名学员中,有14人在“文革”后考了出来。董庆裕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追随余松烈从事小麦研究,后来一直是余松烈最为倚重的助手。“余教授年龄大了,很多试验田去不了了,就让我替他去了解情况,回来后再向他汇报,由他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在余松烈的悉心指导下,董庆裕也早已成为小麦研究的专家。
困难时期资助学生搞研究不忘建言献策
除了回忆余松烈的过往工作,正帮着处理余老后事的董庆裕不忘感念师生情谊。
提起和老师40多年的相处,董庆裕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困难时期,我们几个学生家里都很贫穷,他就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钱来补助我们。因为需要到各个地方调查小麦的生长情况,所以外出的时间多,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先掏出钱来,生怕我们在钱上犯难。但那时他赚的钱,其实比我们也多不了多少,何况,他还有六个儿女要抚养。”
董庆裕说,余松烈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子女们都在泰安,十分孝顺,在余老近两年住院前后,他们始终全天陪伴和照顾。
家庭和睦,让余松烈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农业科学研究,但他也时常站出来发声,积极建言献策。他主持向省委提出的“成立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1998年正式成立;他主持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在全省开展小麦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普及”的建议,得到省领导高度重视,并专程在山东农业大学召开座谈会,落实实施,加强了科技成果和资源的整合力度,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 日,山东农业大学一位教授说,余松烈院士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农业界的重大损失,学校所有师生都沉痛悼念并缅怀余院士。4 月22 日上午10 点半,师生们将在泰安市殡仪馆向余老做最后的告别。
(李文鹏、王颜、李倩对本文亦有贡献)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张艳
为更好地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放管结合,2009年环保部出台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被废止。日前,环保部、公安部、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排放检验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不再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详细]
伦敦残奥会上获得女子轮椅击剑冠军的荣静将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入场式的旗手。升旗仪式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张海迪透露,伦敦残奥会上获得女子轮椅击剑冠军的荣静将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入场式的旗手。[详细]
1964年,在新疆当兵的成圣金和嫁到内蒙古的尹兴珍相识在北京开往齐齐哈尔的火车上,旅途匆匆,他们只有一面之缘。交谈投缘,他们互留地址,有了书信联系。[详细]
据黑龙江省鸡西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今日8时52分,鸡西市滴道区人民法院门前发生一起爆炸案件,致1人死亡,2人受伤。[详细]
正在杭州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5日说,中国以出色领导力成功举办本次峰会,为世界经济带来积极力量。[详细]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国防部信息与大众传媒司消息称,S-400、S-300和“铠甲-S”防空导弹系统将在“高加索-2016”战略指挥所演习框架内在阿斯特拉罕州的靶场进行实弹射击。消息称:“战略指挥所演习期间,S-400‘凯旋’和S-300‘骄子’防空导弹系统和‘铠甲-S...[详细]